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中国官员的形象危机

来源: 米图


镜报编者按:中共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吏的多项规定和禁令密集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专家指出,中国官场「规定」不断,无非是对权力属性的回归,官员违法违规的「好处」已经到了自我了断的时候了。中共此次的整饬官德、整治党风,能否取得真正的成效,民众正拭目以待。

中国官员形象危机的话题频频引发热议。官员吃喝玩乐、纸醉金迷、集体嫖娼、包养情妇、开房丢枪、醉酒抱小姐等丑闻时时在网上疯传,严重损害了「公仆」的形象。民众但凡一提到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正面评价少之又少,而充斥其中的,不是贪污腐败,就是昏庸无能。

官员形象的五大雷区

今年5月底,中国社科院专门就官员形象问题发布《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蓝皮书。蓝皮书称:内地官员形象危机正呈「多元高发」态势,其中「贪」、「渎」、「色」、「假」、「枉」是官员形象的五大雷区。而民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员警、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总体而言,这份官员形象排名,和官员所在领域负面新闻的多寡是成比例的。以排名居首的城管来说,长期就是媒体报道的「负面主角」。位居形象「差评」前三名的学校领导、医院领导也是如此,这些年学校领域、医院领域的恶性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校长性侵女学生的丑闻,多到令「校长」二字都变了味。

这个排名带来的启示,除了可简单推理出,官员个体的违法违规会污损官员整体形象之外,恐怕还需要对中国官僚体系建设、中共的干部管理制度、中共深度反腐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而整饬官僚制度也当成为当前中共的重要任务之一。

形象恶劣损害公信力

按中共官方机构给出的官员形象危机定义,是指官员因违法违规,违背德、能、勤、绩、廉的标准,不符合群众对官员公正廉洁、勤政爱民等预期;造成恶劣影响和损害公信力的危机。

中国官方的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官员形象危机的「风险地图」主要包括五大风险项:「贪」、「渎」、「色」、「假」和「枉」。具体而言,「贪」指的是贪腐问题,包括贪污受贿、消极腐败、隐性腐败等三个方面;「渎」指的是失职渎职,包括滥用职权、怠忽职守、「慵懒散」和决策失误四个方面;「色」指的是性丑闻,包括不雅照、强奸两个方面;「假」包括火箭提拔、造假等风险要素;「枉」则涵盖暴力执法和遭遇暴力袭击两个方面。

其中,「贪」和「渎」的曝光数量大、曝光范围广,往往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而「假」、「色」和「枉」曝光数量相对较少,但社会负面影响仍然非常恶劣。

贪污受贿、隐性腐败等贪腐问题是当前官员形象危机的首因。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内地又有两名省部级官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至此,今年被查的省部级官员已增至10人。再追溯到十八大以来,已有近30位省部级高官落马,其中,有12名高官目前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这是中共高调反腐的重要成果,也是官场腐败的一个真实写照。

对落马高官过往的报道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凡贪官有一个共性,就是高调反腐,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故有网友调侃:「大腐败作报告,小腐败吓一跳。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如被判处极刑的大贪官成克杰最爱作反腐报告。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却常常教育部下要「用好人民给予我们的权力」。他疯狂受贿上千万元,却在大会上告诫干部「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什么」。

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河南交通厅厅长出现「四连腐」,前三任交通厅长均有各自的廉政名言。第一任落马厅长曾锦城在任时就曾以写血书给河南省委表白「我以一个党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我绝不收人家的一分钱……」;第二任落马厅长张昆桐一上任便提出口号「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第三任落马厅长石发亮提出的口号是「一个廉字值千金」,并将其细化成两个原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人情工程一件不干」。官员如此作为,官员腐败如此高发,怎能不影响官员形象。

失职渎职问题包括滥用职权、怠忽职守、慵懒散和决策失误等,渎职最受伤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冤假错案问题是去年及今年官员失职渎职形象的典型案例,官员失职渎职虽然是极个别官员的个人问题,但在「下一个就是我」的社会心理影响下,会导致群众的广泛质疑,进而全面挫伤政府公信力和对官员的信任。

劣迹频频造成极坏影响

被查处的贪官背后,往往都存在着情妇、二奶等群体。据内地官方媒体统计,自十八大至今年4月前落马的24名省部级官员,有5人涉及「道德败坏」,包括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郭永祥、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及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情妇问题」是几人共性。

中纪委对官员违纪表述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腐化」,比这个形容更恶劣的是「生活作风严重腐化」或「严重道德败坏」,还有就是「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中纪委的工作人员曾表示:「生活腐化」说的是三个以下情妇(夫);「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是指三个及三个以上情妇(夫)。

见媒体的公开报道,季建业被双规后,多名情妇被曝光。其中一名市办公室女打字员被提拔为发改委副主任,另一招待所服务员也被提拔至风景区管委会任职。此外,扬州市环保局局长金秋芬也被曝为季建业情妇之一。郭永祥落马后,两名女子也毫无悬念地被曝与其有染,包括四川省国资委团工委书记李思颖及四川美女总裁何燕。2001年何燕以「何然」之名首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82位。刘铁男更是被其情妇拉下马的,实名举报刘铁男的《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表示,是刘的情妇从日本打来越洋电话提供的重要初始信息。倪发科、郭有明也被传包养多名女星、情妇等。

据现行《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负责人之一巫昌祯教授曾作过一项统计,被查处的贪官中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而腐败官员背后的情妇、「小三」常常会利用与官员的「亲密关系」,进行「权色交易」,成为「腐败掮客」生力军,扮演导火索、催化剂、中转站、秘密频道、洗钱机器等角色。如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与情妇一起开办「规划谘询」公司,他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专门办理为房地产开发商调增容积率、改变用地性质等业务,通过仲介谘询公司收受贿赂。在案发前,「调规搞不定,就去找唐薇」的说法在重庆房地产开发行业内流传甚广。在蒋勇的帮助下,唐薇开设的嘉汇公司,虽然是一个连专职或兼职的规划编制人员都没有的「皮包公司」,但相关「业务」在业内赫赫有名,不仅房地产开发商抢着跟她做规划谘询生意,连一些政府部门建房也找她。       
   
官场之「假」,最典型的是官员的履历造假,火箭式提拔等,这最容易引起公众对中共公正性的质疑。官员为何造假,是为了谋求更大利益。近几年,中共的干部任用年轻化、知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年龄、学历、履历不符合要求的官员,便通过造假谋求更高的职位。如山西省河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局长薛新民数次年龄造假、山西省临县女干部招工年龄造假,广东查处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姜晓梅更改年龄案等等。层出不穷的官员造假,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诚信公正公平,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恶劣。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有一句名言,「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於作伪,终於无耻。」如果官员造假,他们能有基本的官德吗?还能用好手中的权力吗?       
   
「枉」官的主要表现是暴力执法,而这是最易引起民众愤慨的官员行为。中国社科院形象最差的官员评选居首的就是城管,这与城管屡禁不止的暴力执法密切相关。近些年,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从意识形态教育到法律、制度约束,都作了一定的努力,但城管暴力执法事件还是一桩接着一桩上演。这种例子几乎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延安城管双脚跳踩男子头部、武昌城管十几人殴打开颅手术者、哈尔滨城管暴力执法导致千人围殴、昆明城管殴打怀孕妇女等。城管与商贩冲突的事件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视野,挑动着社会大众敏感的神经。而往往事情发生后,政府不是积极的处理,而是将责任推给了「临时工」、「编外人员」,希望借此与政府部门脱开关系。而这更加深了民众对政府执法人员的反感与敌对。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社会公众往往会根据政府行政权力运作的态势和执法人员的形象、声誉,产生对政府的印象,暴力执法无疑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更有甚至,产生了对某一部门的痛恨,这也难怪群众打城管遇叫好的事情发生。

中共治吏已成高压态势

近年来,官员「贪」、「渎」、「色」、「假」和「枉」的案例频频爆出,贪污腐化、嚣张狂傲、无视民众、弄虚作假、谋求特权、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也折射出对加强「官德」建设的紧迫性。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早已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大以来,多项规定和禁令密集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中共的从严治吏,也引发了官员心态的变化。据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官员普遍反映,压力大了、信心足了、牢骚多了、更纠结了。中共的从严治吏,也引发了公务员不好当的集体吐槽,新一轮官员辞职下海的苗头显现。不少媒体认为,700万公务员,中国「金饭碗」一族,正在经历着五味杂陈的痛与痒。中央禁令逐渐剥夺了公务员群体的「超国民待遇」,让其「含金量」不断萎缩。专家指出,中国官场「规定」不断,无非是对权力属性的回归,官员违法违规的「好处」已经到了自我了断的时候了。

中共此次的整饬官德、整治党风,能否取得真正的成效,民众正拭目以待。回顾中共整治党风、治吏的历史,不包括目前正在推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按照中共文献的流行分类,自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至今,可以统称为「整党整风」的全党行动共有10次。其中,自1980年代以来的则有1983至1985年整党、1998至2000年「三讲教育」、2005至2006年「保先教育」和2008至2009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4次。

北京权威人士分析,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整风精神」与传统一脉相承,但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也透露出新一届领导人将在整肃党纪、政纪方面,重新拾起「传统法则」。

「传统法则」是否有效,是考验中共新一届领导人的一道难题。面对中共党员、政府官员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从严治党、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如何完善党纪、国法,完善公务员管理体系,既不失之於宽,又不偏执於严,确实值得深思与探索。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