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樵:中国仍应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
2014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外交部网站刊发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署名文章:《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生水起》,该文全面总结了2014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成绩,点睛之处就是“特色大国外交”,即習近平前不久所提出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就外交上是否仍应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那么,从近一年多来中国外交的实际运作来看,中国已经开始了“特色大国外交”,给外界的感觉是中国即使不是抛弃,也是已远离邓小平所推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了。
人们知道,1989年“六四”之后,中国遭遇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全面制裁,继之发生了苏东巨变,致使中国面临着极为艰困的国际环境。在此境遇下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其实,面对那样的国际困境,中国只能收敛锋芒、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而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不要张扬,不要锋芒毕露。其实,保持低姿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亦是中国人做人处事的传统,国家亦应如此。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所一再炫示的是“和平崛起”。在这种情况下是否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不仅民间、媒体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一些愤青、愤老认为“韬光养晦”是“外交软骨病”。而从政府层面来看,似乎也远离了韬光养晦的思维,习近平执掌最高权柄之后,中国向世界所展示的形象可用“强势”二字来概括,在外交层面则是凸显“大国”、“强国”的势头,这从媒体频频炫示各种新式武器、频繁军演以及展现新的海洋观等等方面均可感到。而在外交战略层面,构建“一带一路”、通过金砖国家以及上合组织构建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构建金融外交等等。而在与美国的博弈与争坳中也让人感到中国的强势外交。
对于中国推行大国外交、强势外交,中国境内外媒体发表了太多的评论,一些评论认为中国的崛起与强势外交使周边国家产生了畏惧。这或许是事实,但这只是历史的复制。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引起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警觉,这只能被视为国家级的心理因素起作用。但在采取强势外交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以实际行动表示对周边国家的友好与亲近。中国在这方面似乎有更多的实际行动。
另一些评论认为,中国推行大国外交是欲与美国争霸。这是一种误读。虽然美国不少高级智囊曾经提出过G2以及Chimerica(即所谓的“中美国”)等概念,但中国从来没有认可,而不久前中国副总理汪洋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曾直言:“中美是全球经济的伙伴,但引领世界的是美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美国已经主导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和规则。中国对外开放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个体系,基本承认这些规则,中国既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笔者更觉得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或许是欲避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愿与美国直接对垒,以免影响两国的利益。
也有些人认为习近平推出的大国外交战略是离弃“韬光养晦”。从习近平上台后所推行的“大国外交”、“强势外交”来看,这似乎是事实。至少从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上来看,中国仍然是保持韬光养晦的策略,这不仅从上述汪洋的讲话,而从最近中国所主办的APEC峰会上习近平与奥巴马的瀛台夜话中亦可感受到中国的不同态度。
虽然对于中国所开展的大国外交,或许可以用一个网路热词来概括,中国在外交上“蛮拼的”,但推行强势外交部不一定会收到想要的结果,韬光养晦策略似乎更适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