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招来的妹子

来源: 文华
我是一个独生子,母亲患病在我幼小时就离开人世,过了几年父亲为我娶回来后娘(三十多岁)。她到家先后生育两个男娃,不幸均夭折。我16岁参加解放军,远走高飞,长期在外很少回家。在此情况下,家里三位老人(奶奶、父亲、继母)整日大眼瞪小眼,孤独、寂寞、单调,迫切需要小生命来调理家庭生活氛围。
 
人世间无巧不成书。1953年冬,本村西头崔户太夫妇生育一男四女,家境贫寒,生活困难,父亲听别人讲想将刚出生的女孩送人抚养,便亲自登门崔家,经协商同意资助几斗食粮和几丈自织布,将崔家女孩抱回家,皆大欢喜。这个女孩到人世间才40天,生父母未来得及起名,家人顺口叫“小女子”。于是,父亲求村里小学老师给孩子起个名。老师问了问孩子的来历和性别等情况后,依商议的口气对父亲说,这女娃是从别人家抱来的,那就叫“来招”为好,招和抱是同一个意思,叫招来不如叫来招顺口好听,也符合娃娃真实来历。父亲连声说:“好、好、好”。

来招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生气,给老人带来了精神乐趣,也消除了生活困惑。三位老人围着娃娃,忙前忙后,有喜也有愁。就她而言,眼下最挠头的愁,娃娃没奶吃,急的团团转。那时,市场买不到牛奶和奶粉,唯有一招就是用白面粉伴成稀糊糊,在锅里煮熟,再加点糖或盐,一口一口给小孩子喂,一直到娃娃嘴里长出几颗牙齿,就可以随大人一起用餐。三位老人把来招当成心中的“宝贝”、“明珠”,捧在手里怕甩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外面怕丢了,辛辛苦苦,尽心尽力,一把屎一把尿抚养,看着一天天在成长,操碎了心,很不容易了。

听家父给我讲,来招在孩提时代很乖,老实听话,吃饭不挑食,大人给什么都喜欢吃,身体瘦而壮,很少生病,既是感冒或患有小病,吃点药或用土偏方治治很快就好了,这给大人抚养省心,减少许多麻烦。

然而,我这个小妹子,最让人不省心的是不爱读书学习。来招七岁时,父亲送她到本村小学校读书识字,开始一段时间还有点积极性,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按时到校,下课就回家,很有规矩,不贪玩,不撒野,不折腾,表现不错,可没过多久,她就开始逃学了,捋着脖子哭着不想去学校,父亲死拉硬推到校,勉强上完第一节课后,又偷偷溜回家呆在老人身边,或跟着父亲到田间干活。就这样悠悠而去,悠悠而归,父亲和老师好说歹说,硬的软的都不吃,死活不去上学,对她毫无招数,无奈任她而去。我曾当面问她为何不爱上学,她振振有词道:“我一走进校门心烦,一看书头昏脑晕,怎样都学不进去,打心眼就不喜欢读书”。我又问她:“怎么学不进去?”她曰:“让我自己说,我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她的个性怪怪的,让人捉摸不透,是逆反心理作用,还是有别的想法,谁也搞不明白。从那时起她再没有进过学校的门,一辈子不读书不看报,成为地地道道的大文盲。不过她也不是睁眼瞎,人民币上那几个字还能认得,清清楚楚,不糊涂,真假能分辨,谁想欺骗她难也。

1970年夏,正值天气炎热,老父带着来招到京城见见大世面。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多年未见,小妹长成大姑娘了,高条身材,不胖也不瘦,脑后掉一条大辫子,说话羞羞嗒嗒。心想岳母的几个孩子都离家一个个安排上学、当兵、工作,我就这么一个小妹也应给找事做,求得心理平衡。可是,因她一字不识,当兵和招工单位不愿接收,加之父亲身边也需要人不同意出来,所以未能如愿。

来招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天安门和各大景点逛逛看看,京城的美味佳肴也尝了尝。无所事事,父女俩便返回老家。在家父操办下,是年就嫁人了。婆家在鹿首村,离本村十多华里,来去方便,家境条件不错,丈夫杨永德,比她大两岁,个高体健,心底善良,是老实八经的庄稼汉。婚后生育两男两女。小妹围着锅台转,当全职家庭主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瞧小妹大字不识一斗,可她思想开朗,通情达理,性格温柔,善良朴实,懂得怎样作人作事之道。说话办事有板有眼,一归一二归二,干脆利落,有理有节,不拖泥带水,让人心服口服;敬老爱老孝老,服务做到一百一,公婆满意,家人高兴;勤劳持家,有条有序,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细心周到,干的挺好,丈夫一向随着她,常称她是他们的“当家的”;对待子女既严格要求,又平等相待,不包办代替,给孩子充分自由空间;以人为善,助人为乐,与乡里乡亲和谐相处,谁家有事主动上门相助,在小山庄口碑很好,她是一个难得出色的农家妇女。

1985年冬季,北京天气特别寒冷,父亲年过八旬有三,久病卧床不起,继母在此前三年离世,他又是独居宣西大厅,我公务繁忙照顾不过来,寻思寻思,便发电报告知小妹,她与丈夫急速来京探望。因为家父是老年病情,一时难以治好,妹夫永德在这呆了十多天让其回去,小妹留着在住舍和医院协助我关照老人月余,也是一把屎一把尿的侍候有加,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烦,耐心服务,非常辛苦。

那年12月,老父在304医院住了43天,病情仍不好转,主治大夫告知,老人患的是肾衰竭,难以治愈,劝解出院,在家维持生命,随时准备后事。只好如此接回家,临近次年春节,我劝小妹早点回去,因为老家上有老下有小,过大节应团团圆圆。我对她说:“你在这里精心关照老人多日,行了大孝 ,报了养育之恩,再呆多时老病也是这样”。临走时她哭得像个泪人,我心里明白,一来要与养父生死别离,依依不舍,非常悲伤难过,二来担心养父母不在了,兄妹关系就此了断。我多次向她表白:“任何时分我们兄妹之情不会变不会断,我永远是你的哥哥,你永远是我的妹妹,亲情永恒,请放心好了,把心落在肚子里”。小妹走后,我与老伴轮换照顾老人,翌年正月初八下午三时许,京城上看白茫茫,下看雪飘飘,老父随漫天银花驾鹤西去,走完了自己人生之路。

兄也罢,妹也罢,隔山隔水隔不住兄妹之情,山高水远千里兄妹之心相通。时之今日,两位老人故去三十多年,我与来招保持密切联系,频繁走动往来,她家里有何困难我都鼎力相助。1991年,小妹大女儿杨晓利想出山找事,我立即写信寄去路费,她偕同孩子来京,不过一周就安排在西单育达商场当售货员,管吃管住在我家里呆多年,她二女儿来京最初也是我帮其找的事。此后,晓利两个弟弟也来京打工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来招二女子和两个男孩未在京城站住脚,先后一个个返回陕北。来招孩子结婚,我和老伴都送上祝贺礼。2011年春季,得知小妹要修缮老家住宅,我资助三万元。如今,小妹夫妇已步入老年,身体不大好,劳动有困难,经过老伴同意从2017年起,每月资助一千元,作为生活补助。小妹也是有情有义有心之人,她把我当亲兄长看待,四个孩子也把我当亲舅相认,每年都有家乡特产送来寄京,来招和丈夫多次千里迢迢赴京探望,一来二去,热线电话,哥长哥短,嫂短嫂长,嘴甜心暖,相互牵挂,亲密无间。不言而喻,我与来招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这是人生难得的缘分。

我和老伴开朗大度包容,小妹养父养母过世前后,我们多次劝告她要经常回去探望生父生母和家人,要敬孝行孝关爱老人,是生父生母给你的生命,任何时候不能忘记根。两家的父母都是自己的亲人,两家有困难都要尽力相助,两家老人过世,每年清明节和春节前都要上坟祭奠。要有这个思想意识,要有这个情怀,要有这个行动。要经常与血脉兄弟姐妹联系,往来走动,不忘初心,才能使九泉之下老人安息,我们心里方能求得平和踏实。大江东去,悠悠自慰。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