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 中国经济须披荆斩棘越「五重关」

来源: 白雪冰
中国不创新、不改革,将极难走出当前经济困境。因此,如果说维稳是前菜的话,改革才是正餐,降低体制成本,继续改革突围,中国方有出路。
 
2017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维稳」压倒一切的一年,由於中共十九大将在下半年召开,稳定经济增长,延续既有的政策框架,尽量减少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料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欲在「维稳年」念好「稳字诀」,中国经济须越「五重关」:包括去房地产化、驱债务压顶、遏资本外流、阻外企出逃、以及防「特朗普变数」等。唯有抗御此五重逆风,方能「稳中求进」,顺利闯关。

而要应对「维稳年」的重重挑战,解压中国经济,改革是绕不开的关键字。正所谓,维稳是前菜,改革是正餐。仅有前菜,没有正餐,难竟全功。强改革不仅可稳增长,更可稳地基,突破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瓶颈,实现经济战略转型。

挑战年:解压经济抗御逆风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51%,与2016年12月创下的47个月最高纪录相比,回落0.9%。PMI是经济先导指标。2017年开年指标的回落,显示中国企稳经济筑底之路仍不平坦。经济学家预判,由於传统经济扩张已是强弩之末,楼市依赖症已无以为继,通胀压力继续加大,今年中国经济难保去年四季度增速,或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国内外各种挑战不容小觑,甚至可能成为「最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诸多考验中,五重逆风尤须防范:
逆风一:债务压顶  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以及中国政府大刀阔斧推行去产能政策,债务黑云压顶将成为2017「维稳年」的重大挑战。

分析认为,今年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债务问题不容小觑:其一,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地方债风险尤须关注;其二,从企业层面来看,融资成本高昂,企业债务居高不下,将出现部分企业破产;其三,随着去产能政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煤炭、钢铁产能出清,加剧债务压力。

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非金融部门负债规模达20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7%。预计中国债务规模还将继续增长,未来两年该比重或超300%。

据Wind信息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共有89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52家发行企业,违约规模506.94亿元。其中,2016年以来发生违约的债券共计61只,违约债券余额共计369.44亿元。2016年违约债券余额是前两年总和的两倍多。

高企债务压顶,还债压力凸显。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债券市场将有4.3万亿债券到期,如考虑未来一年内有新的短融和超短融发行,预估明年年底前实际到期的债券规模将超过5.5万亿。

逆风二:去房地产化  中国经济「房地产化」如何转型、如何「脱虚入实」,提振实体经济,也是2017「维稳年」的一大挑战。
楼市泡沫严重扭曲了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关系,抽血实体经济,除了基建与房地产投资以外的资金投资意愿普遍不足,去年民间投资一度出现负增长。楼价「突破天际」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并由此推高中国金融风险,可谓中国经济「最大毒瘤」和「危险炸弹」。

去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挤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新房成交量纷纷萎缩,大多下跌至个位数,为近三年同期的最低值。在经历2016年房地产过度透支市场购买力后,今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望告别高增长。

楼市烈火烹油虽有降温,但楼市绑架中国经济并非一日之咎,中国经济去地产化也非一日之功。房地产市场被喻为中国经济的「东方不败」,从2003年其便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尽管中国楼市调控政策接二连三,但一旦稳增长压力提升,调控力度有所放松,加之土地财政趋势,地方政府更会变本加厉,楼价反弹会更为凌厉。

逆风三:资本外流  去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达6.6%,为1994年以来最大跌幅。分析指,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进展并不顺利,房地产泡沫化、不良资产攀升、企业信心不足仍将是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压力。

人民币贬值压力下,是资本外流挑战。国际金融协会(IIF)近日表示,去年中国资本流出的金额大幅增长,创下7250亿美元的纪录,预估净流出金额将比2015年更增500亿美元,远高於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流入。

资本外流令中国外储承压。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29982.04亿美元,跌破3万亿美元,连续7个月下降,并创下近6年的新低。

路透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未来12个月人民币汇率可能会进一步下滑,或跌至近10年低位,令外储进一步受压。

事实上,近几个月来,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限制资金外流。而外储进一步减少,令外界担忧中国当局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控制资本外流的弹药正在逐渐减少,也可能直接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

资本管制在短期内有助於抑制资本外流,隔离风险,却无助去杠杆和去泡沫,显非长久之计。唯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自动稳压器作用,才能减缓资本外流,提升外界信心。

逆风四:外企出逃  自2002年至2014年以来,中国一直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资源和经营成本,成为全球制造业「磁石」。

然而近年来,随着房价飙升及用工成本增加,税收及非税负担加重,使得企业的营运成本全面上升,这在东南沿海地区更为明显,外资企业撤离中国正呈现加速之势。

1月10日,美国硬碟巨头希捷宣布解散中国苏州工厂。除希捷外,台商出走浪潮也见端倪。由於中国商业机会减少和经营成本增加,更多企业正在寻求海外投资机会。

有数据显示,2011年时有31%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47%的企业将中国作为公司的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而2016年,将中国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的外企比例下降至22%,认为中国是自己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的企业比例也降至34%,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将中国作为扩大投资的优先考虑对象。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已经或计划向中国境外转移产能,50%的受访者表示会将产能转移至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有37%的企业表示会转移回北美。

中国的经济增长自2012年以来已有所放缓,目前为20余年来的最低水平,外资信心下滑,一旦形成外资出逃潮,将对中国经济形成致命打击,亟需当局警惕。

逆风五:特朗普变数  如果说上述四重逆风是国内变数的话,正式入主白宫后的特朗普新政,将与不少国家政治上的不确定性,组成今年中国经济外部的最大变数。

2016年,以英国脱欧、特朗普逆袭等「黑天鹅」事件为标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逆全球化风险陡升,各国经济周期错位与货币政策分化,将对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多重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对中国经济各层面进行施压已无悬念。上任伊始,特朗普即签署行政命令退出TPP,并首先向墨西哥开刀。紧随其后,特朗普又开始指责德国和日本,称他们操纵汇率,让欧元和日元过度贬值,导致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有分析认为,特朗普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系列动作最终指向将是中国。

事实上,美国商务部2月7日公布的数据已显示,美国在商品贸易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最大,占比47%。特本人强调修正对华贸易的不均衡,「特朗普时代」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中国经济的一大软肋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中美开打贸易战,实施重关税政策,将对中国出口形成压力,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会愈加严重,对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将面临来自特朗普团队「汇率操纵国」频密指控的压力。当前,人民币贬值压力已然不小,强势美元加之特朗普摇旗呐喊「广场协定」,人民币汇率走势难言乐观。

此外,特朗普力主的「制造业回归」,对制造业大国--中国而言显非利好。前段时间关于富士康搬迁美国的传闻备受关注,加之「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用脚投票」,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承压已在意料当中。

维稳年:基建托举信贷托底
金秋中共「十九大」将进行领导层换届,政策面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稳定意愿强烈。「维稳」中国经济,离不开两大关键字:基建托举和信贷托底。用基建投资托举经济增长,并用流动性对冲风险,将成为「维稳年」中国经济左右手。

其一:基建托举  2016年中国基建投资增速全年实现17.4%的高增速,为经济增速提供支撑,从投资看,2017年基建将继续担重任。重大工程和基建投资将加速推进,续演「稳增长」核心力量,今年将 会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劲年」。

分析人士指,今年中国经济维稳工作的一大重要着力点就是落实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情况下,着力稳增长以及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将成为重点任务,以此助推实体经济企稳回升。数据显示,目前PPP项目库金额合计已有16万亿元,今年项目投资总额有望超过20万亿元。地方政府换届之后会产生新的基建投资需求,在积极财政政策导向下,以及PPP模式「护法」,基建投资有望维持较高增长水平。

事实上,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内容已频密出现在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将大力加码基建投资成为各省两会「公约数」。今年5月,中国还将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的投资项目会步入密集落地期,基建合作将成为亮点。

观察家指,今年是「十三五」规划落实关键年,大量计划项目有望获得批复并加快落地。展望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20%,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7%左右,对托举经济会有实质性拉动。

其二:信贷托底  宽松信贷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稳增长」最大利器。无论是楼市泡沫吹大,还是2016年GDP保持6.7%增速水平,均与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7年,一旦经济扩张出现大幅减速苗头,央行仍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流动性,通过信贷托底方式,对冲经济下滑风险。除了信贷托底,中国经济能否2017年保持「稳中求进」,关键也在於守住不发生系统性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安全底线。

当前,房地产「堰塞湖」警报未除,僵尸企业破产阴影笼罩,债务违约、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这些金融风险均是2017年中国金融当局的案头难题。金融风险有突发性、传染性,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金融稳定,全域才稳,因此,风险对冲在中国经济「维稳年」殊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指,「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中国金融当局而言,健全金融业的风险内控机制,精准施策,综合施策,通过体制变革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消除监管「空白点」,将至关重要。

关键年:维稳是前菜改革是正餐
2017年对中国政府而言,为确保顺利实现领导层换届,经济稳定或压倒一切。因此,沿袭既有的政策框架,尽量减少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将是大概率事件。

虽然稳字当头,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三期叠加」特殊时期,「十三五」末若要实现收入翻番的增长目标,2017年能否实现6.5%以上的增长便极为关键。可以说,2017年除了将成为中国经济「维稳年」之外,也将是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关键年」。

有分析指,中国当前面临的诸多发展瓶颈,根本而言,并非来自於外部的战略打压与竞争挤压,而是内部的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不显著匹配,改革进展与改革预期存在一定落差,使得既有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方式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呈现放大趋势。目前中国结构再平衡虽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诸如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一些关键领域仍未出现实质性改变。

中国不创新、不改革,将极难走出当前经济困境。因此,如果说维稳是前菜的话,改革才是正餐,降低体制成本,继续改革突围,中国方有出路。

这其中,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能偏离。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於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当前,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制度改革,对经济市场化和民营化进一步松绑放权,切实降低民营资本参与竞争的准入门槛和成本,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此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来看,今年应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并使供给体系能够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如果说,从十八大到十九大是改革整体布局期的话,那么十九大之后,改革将真正进入落地期。进入「十九大时区」的中国经济,在全力维稳的同时,改革必须迈大步,应让改革将成为2017年最大看点。

事实已经证明,贻误改革时机将显著加大改革成本。只有改革阔步向前,维稳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降低经济金融风险系数,并突破经济增长困境,提高经济肌体免疫力,从而为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全马力护航。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