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回家

来源: 文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老岳母于京城离世三年了。落叶归根,护送老人“回家”是成为今年家族的头等大事。

老岳母一生历经风霜雨雪,吃苦多、受罪多、付出多、奉献多、德高望重,伟大女性,又是百岁华诞世纪老人,入土安葬是人生最后一档事,在条件许可下,应该办理隆重一些,热闹一些,规模大一些,才能体现出子孙后代对老人深切孝心和感恩之情。

“这事怎么料理,过去没遇过,缺乏经验,心里没有谱,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入手,是有一定难度。”起先,老伴对此事有点挠头,心里也毛毛的发愁,一时想不出什么招。

“你不是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为老娘办事就发愁了,那可不是你的性格”。我用她的话来给她排忧解难。“世界上有千条万条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所谓经验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得来的,任何事情只要用心琢磨,认真对待,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走不出的雪山草地,没有能阻挡的拦路虎,老娘的事难不住我们的,办法会有的。”我又进一步给老伴鼓劲说:“咱俩是这个家的老大,作为老大就要当领头羊,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要多出力、多费心、多出钱,带着弟妹,齐心努力,协同配合,把老人入土安葬事,操办的完完美美,实现大家的心愿。

事不宜迟,早点启动。在与老伴商议达到共识,春节过后,我们一方面与老家亲属电话联系沟通,调查了解当地操办丧葬的风俗习惯,需要办理的相关程序,确定入土安葬的日期,以及远方亲友前来人员名单和到县时间,让其早订机票、火车票;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史,我草拟出丧葬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成立治丧筹备领导小组、丧事准备工作项目、经费预算和要求。这些事经过多次与在京和老家亲属协商同意,然后分工协作,一步又一步运作,一件又一件落实,尽心尽力把事件办好,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满意,不出纰漏,保证顺畅。

老人入土为安葬之事,不是在京城料理,而是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进行。所以,必须派人赴老家先行一步,深入“第一线”,精心操作,具体落实有关事项,才能做到斤斤有条,万无一失。

老伴家男女姐弟六人,离开老家几十年,那里情况不熟悉,谁是最合适人选,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才下决心拍这个板。
“按老家的常规习俗,老人事应由男孩子出头露面,三姐妹已出嫁作人妻,出出主意拿拿钱支持就可以了。”很明显老伴心有余悸,加上她年近八旬,冲锋陷阵有困难。

当时,我不客气地对她说:“现在是什么年代,现在是新社会男女平等,你在左家排行老大,由你挑头顺理成章,义不容辞。你又是革命老同志,工作几十年,当过服务员、餐厅经理、客房经理、老干部处处长、管过上百人,见过大世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吃苦、有干劲、肯用脑、智慧多、办事认真,有挑战精神,放到那里那里就变样,什么事都难不住你。同时,你老家人际关系熟,有利条件多。所以,老娘的事非你莫属,给你一次发挥才能的机会,你办事我放心,我作你的后盾,资金我保障,共同努力,会把老人事办理很好的。”

老伴是个明白了,觉得我说的一翻话有道理,并表示要把老人事一定办妥办好办出样子来。

4月29日下午,老伴偕同大弟乘火车前往陕北老家,走时我送行,一再强调办好老人丧事,要把移风移俗与当地乡俗礼数结合起来,践行“四不原则”,不搞迷信色彩活动,不收任何财礼,不能扰民给地方政府增添麻烦,不铺张浪费,预防造成不良后果。

竖日,姐弟二人到达县城后,立即会同父辈九叔(已退休特级教师)和几位亲属投入紧张工作。日以继夜,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尽力做好一切治丧准备。姐弟俩亲自赴周边逐门逐户邀请老人娘家和舅家晚辈亲属、按时保质做好石碑、掘挖好墓穴,购制鲜花圈、联系安排好远道来人食宿、确定殡鼓乐队、接送车辆、以及殡仪馆等。前前后后,忙忙碌碌半个多月, 做到事事有着,件件到位,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各地亲属先后而来相聚县城宾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春暖花开,景色宜人。5月15日凌晨,自家的三辆小轿车从北京八宝山缓缓驶出。老岳母赵秀英骨灰盒和遗像在子孙亲人护送下,途经首都、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市,穿越冀中平原、翻太行、渡黄河,沿高速公路,让老人饱尝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行程一千多公里,当日黄昏时分,顺顺当当,安安全全,回到了如魂牵梦想的故土,回到了久已作古老伴的身边。等候迎接的亲属,在县殡仪馆为老人作了简单礼仪后,并昼夜安排人守灵。

5月17日,太阳从东方升起,晴空万里,兰天白云,格外明澈深邃。老岳母赵秀英的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殡仪馆大厅中央,贡桌上放满了老人生前喜欢吃的多种多样食品,大厅四周摆满了用鲜花制作的大大小小花圈和花蓝,还有老人70多岁侄女(陕西省知名民间艺人),亲手为老人制作的各种色彩面花艺术供品,现场气氛庄严而秀丽。前来治丧者达上百人之多,从美国、加拿大、北京、西安、延安、汉中、华县、洛川、南泥湾、四川,县城左邻右舍和乡村的亲朋好友,以及亲友的同学,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都是和老人有缘分的人,以表深切衷思。

上午九时整,在深沉的衷乐声中,举行老人入土安葬仪式拉开序幕,由老伴同学主持,老伴家辈份最高的九叔致悼词,对岳父岳母作了简要回顾:“大哥左世贤为人厚道,勤劳持家,令人敬佩,不幸早逝,让人痛心。”“大嫂赵秀英是位女强人,一生吃苦,一生受累,一生为子孙奉献,无怨无悔,心底善良,大度包容,助人为乐,人格魅力,是左家一面旗帜,永远不倒的旗帜,学习的好榜样,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接着,老人大儿子左继成代表姐弟妹全家为父母致悼词,大外甥代表晚辈为老人致孝词。然后,按照当地习俗,分辈份分人员为老人跪拜、磕头、上香、烧帋钱,表示敬仰怀念,哀思之情。然后起灵,20多辆送殡车(自备和租用的)排成一字型,浩浩荡荡穿城过街拐湾道上山,把老人骨灰盒护送北山入土安葬、立碑、在高音哨呐声中,亲人手握铁铣为老人墓碑填满土,四周摆满花圈,然后再次上香叩拜,与老人告别。最后请出席殡葬仪式人们在县城酒店入宴席,以示深切谢意。

“风景这边独好”,岳父岳母的墓碑座落在离县城30多里的高山顶端,这里两面环山,中间有一个大峡谷,前多年修建的一条柏油马路通往乡村远方,还有一条清水小河 。站在山顶上,远望叠叠山峰,近看灌木森林,碧绿似海,半山腰片片梯田,种植数不清的苹果树,阳春三月朵朵白花如霜,成群小鸟在天空飞翔,形成一幅美丽画卷,俩位老人团圆相会,有大自然的美景相伴,祝福子孙后代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快乐幸福,平安健康!

这次为老人办丧葬过程中有争议的是,治丧要不要收收财礼。开始家里家外都提出质疑,其理由治丧收财礼是当地千百年习俗不能改。如若不收财礼,会影响丧事效果。对于这个问题,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各户各人根据关系深浅适当送钱送物,以视祝贺,无可非议。可殡葬是件悲事,前往吊唁故人是人之常情。但是,送财礼大可不必,也有不妥之处。一来送的人感到,送什么、送多少、怎么送、岂不是给别人出难题,造成心理和经济压力,二来收财礼的人,心里又感到别扭不舒畅,人都不在了,收的财物有何用。“借尸收财”,这对死者不尊重,污染灵魂,降低人格。再则“礼尚往来”,你接收别人财物,你就欠别人一份情,我们相距千里之外,何时给人家还,怎么还。否则,你心里能踏实吗?我认为老祖宗传承下来好的风俗,要继续发扬光大,旧的不合适的习俗要改,与时俱进,移风移俗。经过反复作工作,大家通情达理。前20年,我父母在京去世后,我将其骨灰送回家,办理丧事。拒收一切财物,很受大家欢迎。这次为老人入土为安未收亲朋好友一文钱,通知该来的人一个不少,未通知的人也来了几位,有的坐着轮椅、柱着拐杖、推着小车来,令人感动。这就是人到心到情到,比财物重要得多。

实践一再说明,丧事不收财礼是完全正确的,是顺应人们的心愿,受到大家称赞。不少来人反映:“办丧事不收礼破得好,给县里移风移俗带了个好头。”“还是老革命老干部办事看得远,大城市人办事不一样,思想高、风格高、水平高。”有的竖起大拇指说:“丧事不收财礼,这一招高、高、实在高”。

这次为老人悼念,亲朋好友送上的每个花圈、花蓝的挽联,都是用不同的语言,抒发对老人点赞和思念之情怀:思念悠悠沒齿难忘,含辛茹苦,女中强人,功德圆满,恩重如山,学习榜样,流芳百世,德高望重,深切怀念,恩德长存,一辈子辛苦,迎接老人回家,儿女亲家今世如意,两家结缘再生相逢,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等等。这是个新鲜事,也是创意,引起许多观者兴趣。

这次老人丧事办得隆重、办理顺安、办得风光,办理完美,获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的好评。故人安息,子孙踏实,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九叔全力相助,坐阵指挥,作了大量事,功不可抹,大家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功不可抹。

时下,我也到了耄耋之年,人的生生死死,是自然发展规律,不可抗拒,谁都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有早点晚点,说个不好听的话,马克思给我的通知书可能在路上,故去的老首长、老战友、老同学已在那儿向我招手了,我的老祖宗和许多作古的亲人在那个世界等候相聚。所以,我乘此机会回了一趟家,我和我老伴、大儿子、小妹先在父母墓碑前,为老人磕头,烧纸钱,迎着香火帋钱的袅袅青烟,对着久已作古的父母说:“你的老儿子很想念你们,今天回来看你们了,我自幼参加革命,南征北战,为革命奋斗一生,是你们生养我长大成人,我永远不会忘记养育之恩,永远不会忘故乡之情,现在全家儿孙满堂,快乐幸福,老爸老娘你们安息吧!”

然后,我们到生我养我的村庄,走走看看,自己童年住的瓦房没有了,门前的老槐树没有了,过去走的小街道也不见了,展现在眼前是一排排又一排排整齐崭新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大街小巷平坦的柏油马路,干干净净,绿树成荫,令人振奋。乡村经济大发展,大变样,家家户户脱贫进入小康,过上幸福生活,“旧貌换新颜”,70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投身革命,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目的就是让广大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为的就是这个变化,今天从内心里感到欣慰。我离开家多年了,村里上百户男女都是新面孔很陌生,小时候同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同我一起上学读书,参军的同学战友,因年高多病一个个离开人世,感到伤痛。全城只找到八十岁以上的几位老人,也是眉毛胡须花白的老翁,彼此端详半天,也都认不出来了,到了这些老人的家里,我首先说我的小名,方才激动不已,握手拥抱亲热得不得了,再叨唠旧事,没完没了,非常高兴。

别了我的故乡,由于年事甚高(87岁,),加上路途遥远,我的直感告诉我,自己今生今世怕再难回来了。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