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十九大开启中国「政经新时区」

来源: 渔樵夫
 
 
从改革立场来看,即便新周期到来,也并不意味?中国经济可以再度回到大干快干、大水漫灌、基建拉动、粗放发展的旧发展模式上来。拼资源、拼消耗、拼债务、拼环境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旧模式的出清,新模式的建构才是启动新周期的先决条件。中国的政经新周期之路,就是自我革新和超越之路。
 
中共十九大10月18日拉开大幕,中国新政治周期将随之开启,中国经济会否同步进入新周期,为外界所关注。

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长达6年的去产能、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调整,正站在「新周期」起点上。谨慎派则认为,长期货币超发、债务堆积、结构失衡以及改革迟缓,多年经济沉屙尚未真正迎来出清时刻。

经济新周期:另一个「国家牛市」?
近期中国部分经济数据有再度波动态势,显示经济回稳动能仍有待确认。加之金融风险、楼市泡沫、新计划经济抬头、地缘冲突风险升温等灰犀牛、黑天鹅不断,判言中国经济启动新周期仍为之尚早。

中国进入新政治周期,无疑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护航,外界对十九大后同时开启「政经新时区」也有诸多期许。

对于现时中国经济而言,「新周期」不仅是指标层面的回暖,更是增长模式的全面升级。中国只有突破改革禁区、深水区,真正建立起经济增长新模式,完成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通过制度改革出清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才能在十九大后政经新棋局中占据主动,再攀高地。

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速已连续3个季度反弹。去年9月份开始,中国的PPI结束了54个月的负增长开始正增长。从全球经济大环境来看,今年也已显现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局面。数据的转暖,令中国经济开启新周期的声音渐盛。

有乐观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长达6年的去产能、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调整,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转捩点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底部,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令中国经济走完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从近期股市结构性牛市、债市调整、人民币汇率走强、商品上涨等市场表现看,均可验证新周期已经到来。

来自国际投行的一些预测数据也侧面呼应「新周期论」:花旗银行将今年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并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达成全年目标「几无悬念」。摩根大通将中国经济全年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认为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英国央行在其通胀报告中说,英国央行基於过去4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已摆脱了过去两年来的风险,开始企稳。

乐观者判断认为,十九大后,新的政治经济周期的开启,也会使地方政府进入新的循环。一些基础性改革会全面展开,释放出诸多投资空间,特别是重点投入的一些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未来空间更大。政府通过混改、PPP项目以及投资领域的全面放开,会为民间资本释放更多的空间。

偏执看空中国经济虽无根据,但由此判定,此轮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周期却言之尚早。就现时中国而言,此轮增长属於新周期还是旧模式仍有争议。

事实上,不少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企稳,更多是周期性的反弹而非结构性改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与国企投资贡献了新增投资的主要权重,而非来自自发性动力的民间投资。

从官方披露的经济数据看,7月份中国三大类投资增速已全面下滑: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增速均大幅回落,并创下2016年8月以来新低,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8月中国出口同比6.9%,再次创2017年以来新低,这一数据的进一步下滑,表明出口这一2017年经济重要发动机已开始降速。而从需求角度分析,投资将继续缓慢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延续销售下滑趋势。

谨慎经济学者认为,如简单以半年的反弹,就轻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多年的下滑,进入所谓的「新周期」,既是对中国经济短期的误导,更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严重误判。放言新周期,不过是过去「国家牛市」的变体,倚重旧模式的增长只会是短暂的狂欢。

考虑到本轮全球经济复苏已进入下半场,复苏强度不会继续增强,去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需求的「出口动能」可能已经见顶。此外,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也开始消退,需求面走软使得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失去支撑。随着上轮政策刺激效果退潮,固定投资的全面降温引领7月经济数据的低迷,显示经济动能高峰已过,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渐次步入短周期回落。

事实上,从当前经济周期角度观察,包括地产周期、库存周期、设备投资周期或多或少均有见顶或低迷迹象,经济下半年所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容小觑。

对于一个经济调整周期而言,货币超发、债台高筑、结构失衡以及改革迟缓等,累积几十年的沉屙释放和清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从供给侧改革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尚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市场并未完全出清之时,期待「新周期」开启显然还为之过早。

五大「灰犀牛」「埋弹」新周期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并非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就现时中国而言,与其关注新周期,不如关注已经有危险苗头的灰犀牛,这些风险点将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埋下定时炸弹。

灰犀牛一:楼市泡沫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密集调控下,中国楼市泡沫仍不容小觑。国家统计局官员表示,近几个月房价预期仍在波动中,预期背后的根本动力是投资甚至投机而非刚性需求,要避免泡沫破灭带来预期的迅速下滑可能造成的灾难。

近年来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明显上升,5年前按揭率约为15%,目前已翻涨至30%,5年间杠杆率提高一倍。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按揭贷款余额达20万亿左右,但居民部门在银行的存款为60万亿,是按揭贷款的3倍。

中国楼市的过度繁荣,绑架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并殃及实体经济发展。吹大了资产泡沫,积累了坏账风险。从各国各时期的危机经验来看,一旦房地产这个超级资产价格崩盘,接下来就是严重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因此,随?中国经济转型攻坚,解套「房地产」、消灭楼市灰犀牛,成为中国经济向前的必然逻辑,但知易行难。

灰犀牛二:债务高企  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总体宏观杠杆率已攀升到GDP的279%。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从200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16年的197%,高於美国等发达国家。

IMF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将超过GDP的290%。IMF明确指出,国际经验似乎表明,中国目前的信贷轨迹是危险的,出现一场破坏性调整的风险越来越大。更高的债务水平将减少北京方面的「财政空间」,以应对银行间市场的任何潜在危机或人们对理财产品「失去信心」;这类产品的销售支撑了中国影子银行业的快速扩张。

事实上,在债务不断攀升的同时,过去10年期间中国的「信贷效率」急剧恶化,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来产生同样数量的增长。IMF 称,2008年时,需要大约6.5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信贷使名义GDP提高5万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同样的增长需要20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信贷。野村证券认为,如一个国家在5年之内债务率上升幅度在30%以上,那么其发生危机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灰犀牛三:「新计划经济」抬头  去产能位列中国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但有观点认为,目前出清僵尸企业的主流政策思路并非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理,而是通过分配指标与文件等行政方式去产能。调控行政化,在去产能方面过度注重去产量,在一些机制体制的调整上还没有全面展开,市场难以形成均衡的良性循环。

如此情况,在需求端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端减产带来供不应求,催生了黑色商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行政性的供给干预不仅提高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平均成本,且降低了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

供应侧改革变种为供给侧管理,「新计划经济」抬头令市场和舆论担忧:模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边界,意味?改革的落实将过多依赖於政治意愿,令改革推进打上不确定性。

一项研究调查分析了上市公司中的78家「僵尸企业」,结果发现2014年之前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这些企业,债务总额却不降反升,从2010年的0.25万亿元持续升至2016年的1.09万亿元。

灰犀牛四:中美贸易战  美国特朗普政府8月份宣布启动对中国301调查,虽然此项调查将历时一年,但有舆论认为中美已打响贸易战第一枪。在全球化逆潮汹涌、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之际,白宫悍然举枪,绝非好兆头。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美贸易总值为2.18万亿元,增长20.6%,美国已是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交易伙伴。最近10年间美国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1%,几乎是同期中国对美国出口年均增速的两倍。

作为全球第一大、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出口的26%的波音飞机、56%的大豆、16%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目的地是中国。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4628亿美元的商品,从中国进口额约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7%。

中美双方在各自产业链条已深入融合,一旦两国并爆发大规模贸易战,则必将导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局面。由於中国对于美国的贸易依存度相当高,双方开战对中国扩大出口显非利好消息,无疑会令中美贸易乃至经济蒙上阴影。

灰犀牛五:地缘政治风险  目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程度可谓近年罕见:美朝之间互相威胁开战,萨德部署紧锣密鼓,直接将朝鲜半岛架上「火药桶」;非法越界的印军虽已撤回,但印度国内仍不时有「必须作好战争准备」的杂音出现;南海方面,域外大国随时等待时机挑拨事端;钓鱼岛问题也不时成为热点。老问题的久拖不决与沉渣泛起,与新问题的冒头浮现和诡异恶化,交织於一体。

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复杂因素交错,已频频将贵金属避险情绪推向了高潮。世界黄金协会(WGC)近期报告显示,黄金ETFs资金从2016年10月开始不断增持黄金并屡创新高,多头维持强势,显示黄金价格对全球的经济提前反应的特点。此外,美元承压下挫,也佐证地区局势紧张情绪蔓延。

中国面临?复杂的周边环境,新老问题哪一个解决起来都不容易。而随?中国快速崛起、势力范围辐射周边的大背景下,类似紧张对峙和博弈事件还会不断出现,且频次可能会越来越高。

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升级,无疑会投射至国内的经济发展上。最为敏感的股市「恐慌指数」上升,所可能触发的「骨牌效应」不得不防。

政经新棋局  改革落实锤
中国对十面埋伏的灰犀牛不能做「静音处理」,在十九大开启政经新棋局之时,定义「新周期」不仅是指标层面的回暖,更是增长模式的全面升级,产业结构等「内核」和「基因」的升级,显较数字层面的变化更为重要。

就当前中国经济的任务单而言,重大结构性改革触及实质性问题并如期实施,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双重出清,以及用市场手段压缩「新计划经济」空间,都是题中之义。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判中国经济时特别提到,「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所谓长周期,就是市场化语境下的供给侧改革。不可否认,在改革初期,用行政手段强推可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在改革中后期,如不能在合适的时机从行政手段转向市场手段,将会出现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现象。

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不是如何干预企业生产,而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欲避免搞成「新计划经济」,就须让市场充当「话事人」,决定资源配置,而不是回到计划和管制经济。

此间观察家认为,「僵尸企业」的退出,不应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谁去谁留。强化行政干预,不利於市场作用的发挥,不利於债务风险的化解,甚至会进一步导致「国进民退」,结构僵化,效率低下。用市场化手段出清风险和旧模式: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有偿债困难的低效率企业,果断打破刚性兑付,让僵尸企业完成市场化清算,让微观主体重新面临正确的市场激励,才是正途。

在连续投资刺激下,中国经济诸多结构性问题需要重大改革的「长期疗治」,因此,对于十九大时区的中国经济而言,完成市场出清与提速重大改革可谓「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重大结构性改革的提速,不仅能通过提高实体投资回报率来改变金融空转、纠偏资金「脱实入虚」并消化金融风险,且可通过提振生产率增强中国经济向上动能,并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除改革提速外,让改革落子触及实质性、关键性问题,啃下国企混改、财政税收等「硬骨头」,才能突破改革禁区、深水区,激发经济新动能。

从改革立场来看,即便新周期到来,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再度回到大干快干、大水漫灌、基建拉动、粗放发展的旧发展模式上来。拼资源、拼消耗、拼债务、拼环境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旧模式的出清,新模式的建构才是启动新周期的先决条件。一言蔽之,出清才有出路,改革才有未来,中国的政经新周期之路,就是自我革新和超越之路,除此别无选择。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