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将以「强改革」导航

来源: 白雪冰
       5152
 
中共十九大释放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会继续推进的信号,也意味?政策落地力度将增强、为改革清障的步伐将加大,中国经济「强改革」时代到来。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将会推动从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到市场开放的一系列改革,争取在全球经济复苏周期完成关键性改革和关键性调整,为下一阶段迈向强国目标搭建坚实跳板和广阔平台。
 
金秋10月落幕的中共十九大,以3万余言谋划中国未来发展轨迹,释放多重新意:包括设定强国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行农村振兴战略,调整社会主要矛盾表述,并增加「美丽」目标,这些新提法、新表述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施政重心。
未来30年是中国发展关键期,跑好经济「马拉松」可谓题中之义,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经济建设仍是中国各项工作主线,是强国安邦之基,不容失焦。从十九大诸多新提法、新表述观之,中国将不再沿用「速度至上」和「生产力至上」的发展理念,执政轴心的变化,意味?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变化。而经济政策方向的转变,也为中国制度变革创造空间。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路口,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阶层思想观念更加多元,欲完成十九大设定的多重目标,中国惟有以「强改革」导航、以「勇变革」趟路,力破周期与结构失衡矛盾,全面落地十九大定盘的各项改革主体框架,中国经济迈入「新时代」才不会是一纸空言。

中国破解「四新难题」
十九大报告释出诸多亮点,其中「四新」提法颇受关注:包括新矛盾、新主题、新目标、新动力,透析这些新提法、新表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已趋清晰。

其一、新矛盾:从求速到求质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已晋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至年底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社会生产力水准显著提高,在诸多方面步入世界前列,与之相对应的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特点。在此语境下,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无法真实反映民众需求。与过去强调「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将发展品质摆在更高位置。按照十九大报告的定调,GDP锦标赛和旧的「生产力至上」发展理念将成为过去,经济施政中心将从之前的「速度至上」,变为「品质优先」,从追求「效率」,到更注重「公平」。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便表示,中共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主要考虑的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品质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域的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经济施政重点也提出诸多新要求。当前,中国经济虽已历经近40年高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多领域和多层面,如城乡差别、地区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投资依赖症、宏观层面消费较弱,产业结构中工业占较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些不充分、不平衡意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北京政经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因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未来经济政策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房地产问题的解决,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实现品质、效率、动力「三个变革」,将是中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阶段的必经之路。

其二、新主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尽管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使其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令7亿人成功脱贫,但「唯GDP是从」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环境代价惨痛、贫富差距拉大……,昭示旧有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与过去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靠贸易支撑「世界工厂」、靠高能耗带动增速不同的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强调全要素生产率,讲求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将发展经济的?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供给体系品质将作为主攻方向。具体而言,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主题下,三方面工作将加码推进:

第一、供给侧改革将成主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品质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品质已是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径,因此,未来五年,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加力。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同时,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二、发展「主驱动器」将会切换。中国经济取得近40年高速发展,依靠廉价劳力、高耗能、低端产品输出的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寻求增长新动能至关重要。中南海深知,提升中国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实现中国经济主驱动力的切换,中国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和可持续性增长。近年来,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高新技术,人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成为牵引中国经济未来的「火车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高歌猛进,不仅成为改造中国经济传统产业的主驱动力,也成为新增高端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预计未来五年,数字经济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佳注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

第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将开新局。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下,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将拓新局。从南有大湾区、北有雄安城的新区域规划,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传统核心城市群,加之在内地遍地开花的自贸区、经济新区及开发区,中国区域经济将继续迎来高速发展的五年。

其三、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延续环保风暴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关键字,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词定语,增加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词定语。「美丽」目标的增加,一方面与中国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呼应,一方面,也被纳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加速「美丽中国」建设步调。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推进绿色发展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美丽中国」也已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中国未来对于环保的重视与力度会增强。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带来了大量黑色GDP的「烟囱行业」,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同时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过度投资还制造了大量「鬼城」,以及包括钢铁、煤炭和玻璃行业在内的多个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

有数据显示,中国PM2.5浓度是美国的7倍、全球均值的1.3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品质不达标者高达四分之三;6000多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处于「较差」和「极差」级别的监测点合计超过六成。当前,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四轮环保督察,问责了上万人。针对中国污染严峻的现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预见的是,十九大后,环保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将驰而不息。

在环保专家看来,?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应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都是题中之义。但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积累并非一天两天,其解决起来也绝非一蹴而就。可以预见的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既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又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其四:新战略:农村振兴 全面建成小康  十九大首次将振兴农村战略单独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之成为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后,中国政策导向均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单向城市、工业流动为主,从而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农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发展动力来看,中国政策重点侧重於城市,所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将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使其被动地去接收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

外部观察家指出,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农村是中国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人口大量外流等现象,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让乡愁无处可觅。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更呈现出加速衰败趋势。
从现代化全域和强国目标来看,作为拥有4亿农村人口的大国,解决好「三农」领域问题,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农村问题专家认为,中国农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将农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将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发挥农村主动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可谓大有裨益。

农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以更充分立足於农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将农业农村的发展作为中心议题,不再是从以城统乡或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去考虑农村的发展问题,使得农村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现在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顺畅流动,这对于确立全新城乡关系,实现经济更平衡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将起到积极作用。

迈入「新时代」 改革「射实弹」
十九大已定盘中国未来三十年发展蓝图,长期发展路线图的确立将利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系列新理念、新目标、新矛盾、新战略的提出,勾勒出发展新格局、新模式,而中国经济会否由此进入新一轮红利释放周期,还取决於「改革主题框架」的落地情况。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轨迹,每一次经济增速的崛起背后都是改革红利的释放。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要从以速度、规模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成品质第一、效益优先的新模式,不仅需要经济新动能的支撑,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而不断改进和优化中国目前各方面的制度安排。

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房地产、家庭债务、人民币汇率、地方债务以及民间投资等方面的不确定风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形势走势尚不容过度乐观。处理好短期任务目标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此阶段,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或放缓。

因此,当此政治关键之年,再次站在改革关口的中国,如何迈步引人关注。从现阶段来看,中国未竟的改革均为过去僵化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坚硬内核,均是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进入发展「新时代」后,一些过去隐藏的矛盾可能会次第显现,随?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不同领域的改革难题盘根错节,任何环节处理不当,均会阻碍总体进展,甚至会让改革止步。

因此,改革需要在业已确立的主体框架下持续推进,并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相应作出短期、中期、长期的改革规划和构想,并做好攻坚克难准备,彻底破除既有观念束缚和固化利益藩篱,实现体制改革层面的突破。
事实上,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有赖於制度升级和改善,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的合理界定,从而使得市场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使得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在内的「关键改革」获得突破,并让改革协调性得以加强。

每五年召开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调整最高领导班子的时机,也是外界洞悉中国经济改革的视窗。当前中共人事底定,不少改革派在十九大得到晋升,释放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会继续推进的信号,也意味?中共政策落地力度将增强、中共为改革清障的步伐将加大,中国经济「强改革」时代有望到来。

当前,全球经济已呈现出稳定复苏态势,也为中国经济深化改革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中国应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和视窗期,推动从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到市场开放的一系列改革,争取在全球经济复苏周期完成关键性改革和关键性调整,为下一阶段迈向强国目标搭建坚实跳板和广阔平台。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