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美国百姓对刚去世的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有好感 4-20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综合讯: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4月17日周二晚,布什家族发言人吉姆·麦格拉斯(Jim McGrath)称,前美国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Barbara Bush)去世,享年92岁。作为一位总统的妻子,她备受人们的敬仰。而作为另一位总统的母亲,她给予自己的儿子坚定的支持。
 
她的丈夫、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的办公室此前曾发表声明,称在同家人和医生商议后,芭芭拉·布什“决定不再寻求更多的治疗,而是把重点放在舒适护理上”。
 
布什夫妇在1月庆祝了他们结婚73周年纪念日。他们是有史以来结婚时间最长的美国总统夫妇。
 
公众爱戴的芭芭拉·布什

芭芭拉·布什是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夫人,第43任总统小布什和前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的母亲。

 
1945年1月6日,她和乔治·布什结婚。一年后,小布什出生。此后还育有三子二女。
 
芭芭拉与乔治·布什的结合非常浪漫。那是在1942年的圣诞晚会上,芭芭拉身穿色彩迷人的晚礼服,风趣典雅,她的微笑吸引了年轻的乔治·布什。一年后,就在乔治·布什入伍出征前,他们结了婚。
 
家人和亲密的朋友都了解芭芭拉急躁的性格,在他们眼中,芭芭拉戴的珍珠项链和白色的头巾掩饰了伶牙俐齿和严厉。史学家大卫与芭芭拉交往甚密,“她要求家人保持一流”,“她常说‘朋友,你最好自己拿主意,要不然你就要听我的。’”
 
作为第一夫人的芭芭拉似乎刻意向外界显示她的和蔼可亲的慈母形象。芭芭拉不同她的前任南希·里根那样喜欢插手政务,她宁愿将政治交由丈夫处理。

 
芭芭拉离开白宫后,有人将她称为“美国的祖母”。自从美国第二任总统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 Adams)以来,她是一位总统的妻子同时又是另一位总统母亲的第二位美国第一夫人。她的朋友们都说,当时已近77岁高龄的芭芭拉已经厌倦了第一夫人的角色,她渴望得到认可并最终被人们永铭于心,她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布什家族有影响力的保护者。
 
芭芭拉虽然专注于家庭,很少在意个人的风光,但她也是一个敏锐、果断的女性。
 
在至少四场全国总统竞选中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演讲者:1980年布什被选为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竞选搭档、1984年两人谋求连任、1988年布什竞选总统和1992年布什谋求连任。
 
2000年,她加入了另一场总统竞选,这次是她的儿子、时任德克萨斯州州长乔治·布什。在他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期间,她出席筹款活动,并代表儿子在新罕布什尔和其他州与选民见面。

 
她显然是一笔政治资产。1999年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63%的美国人对她有好感,只有3%的人对她有意见。
 
在担任第一夫人期间,芭芭拉·布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她受益于与她的前任南希·里根(Nancy Reagan)的对比。不管是否符合实情,很多人都认为后者疏远、冷淡且过于注重时尚。
 
平易近人,任劳任怨
相比之下,芭芭拉·布什被认为朴实无华,是一个可以戴假珍珠饰品、喜欢吃墨西哥卷饼外卖、穿着浴袍遛狗和拿自己开玩笑的人。她的白发和庄重仪表,符合民众对老派祖母的印象,这或许增加了她的魅力。尽管她比丈夫小将近一岁,但很多人认为她看上去比她丈夫大得多。
 
1973年,布什被任命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Republican National Committee)主席,任职期间发生了水门事件。1974年,杰拉德·R·福特(Gerald R. Ford)总统派他前往中国,成为驻北京美国联络办公室(United States Liaison Office)负责人。

 
“水门事件是一次可怕的经历,”布什夫人在1984年对自己的传记作者唐妮·雷德克里夫(Donnie Radcliffe)说。“因此,能去中国了解一种全新的文化是很美好的。”
 
让她尤其高兴的是可以和丈夫独处;他们的孩子没有跟去。两人在北京骑车、学中文、打太极。
 
在1994年出版的《芭芭拉·布什回忆录》中,布什夫人承认,她在1976年时曾受抑郁症困扰。那是在她和丈夫从中国任职两年回国之后,当时丈夫被任命为中央情报局局长,并在这一职位上工作了11个月。
 
她曾在1989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讨论过自己的抑郁症,表示她的病和女权运动有关。“我认为这让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有点自卑的感觉。”
 
2004年,布什夫人出版了另一本回忆录《反思——白宫之后的生活》。

 
为了丈夫的事业,她任劳任怨,陪伴乔治到过17个不同的城市,搬过29次家。她入乡随俗,处处维护丈夫的形象。在他们结婚47周年的庆祝会上,芭芭拉自豪地说:“乔治是我一生中唯一亲吻过的男人。”
 
面对家庭诸事,芭芭拉处理果断。良好的高等教育、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她患甲状腺炎,布什也患有心脏病。女儿多罗蒂的离婚、儿子尼尔职位被解除,特别是1953 年女儿罗宾死于白血病,这一切都没有压倒布什夫人,她总是竭尽全力保护他们。有一次,布什出席一个宴会时突然病倒,在场人员不知所措,芭芭拉却当机立断,打电话叫急救车,亲自护送丈夫去医院。
 
热心慈善

在纽黑文时,终身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布什夫人曾为联合黑人学院基金会(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募捐,在米德兰开设了一家慈善二手物品商店。她还在休斯顿、华盛顿和纽约的疗养院作过志愿者。儿子尼尔的阅读障碍症使她对扫盲产生了兴趣。

 
在她身为副总统夫人的八年间,她参与了超过500场与扫盲有关的活动。在成为第一夫人后,她创立了“芭芭拉·布什家庭扫盲基金会”(Barbara Bush Foundation for Family Literacy)。她的作品《C·弗莱德的故事:一只狗的生活》(C. Fred’s Story: A Dog’s Life,1984)以自家宠物狗的视角冷眼旁观了华盛顿生活,又以家里另一只狗的视角写就了一本续集《米莉的书:对芭芭拉·布什的口述》(Millie’s Book: As Dictated to Barbara Bush,1990)。此书大受人们的欢迎,成为美国畅销书之一。书中主要叙述了芭芭拉与乔治在白宫中的生活情况,内容真实感人。
 
布什夫人希望她在这些事业上的贡献是她留下遗产的一大部分。
 
“我希望以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祖母的身份为人所知,”她在1988年写道。“这就是我。我希望人们心目中的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曾经非常、非常努力地想让更多美国人能读书写字。”

 
他人眼里的芭芭拉

前白宫首席园艺师南希·克拉克在她的回忆录《我的第一夫人们》中,回顾了自1978年以来她所接触的6位美国第一夫人。在这些白宫女主人当中,芭芭拉·布什和劳拉·布什是她接触的唯一一对婆媳第一夫人。对于这对婆媳,南希有着不同的评价:芭芭拉“睿智大度”,劳拉是“性情随和与追求完美主义的矛盾结合体”。
 
在南希看来,芭芭拉绝不是外界眼中的慈祥老太太那么简单,“她思维敏捷,充满智慧”。南希回忆说,1984年,当有美国记者问芭芭拉对民主党提名的美国首位女性副总统参选人杰罗丁·费拉罗有什么看法时,她回答道:“除了名字非常押韵之外,我真的没什么想法。”这番不卑不亢的回答,成为美国大选年里留下的名言。
 
南希说,她认识的芭芭拉不是“人前人后两张脸”的第一夫人,非常健谈,但从来不违心地说话。时隔26年,即2010年,又有媒体问“对萨拉·佩林怎么看”。芭芭拉给出开诚布公又幽默无比的回答:“我想她在阿拉斯加生活得一定很幸福,我希望她一直待在那里。”佩林是前阿拉斯加州州长,2008年与共和党人麦凯恩一起搭档竞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

 
南希说,在她打过交道的美国第一夫人里,芭芭拉的脾气算是最好的,非常平易近人,甚至于在白宫生活期间,从来没有见过她发脾气。有一年圣诞节前,白宫请了一名英语不太好的室内装潢师苏特为白宫装饰墙壁。大家正忙着的时候,芭芭拉牵着爱犬走了进来。踩在梯子上的苏特回头猛然说了一句:“让那个畜生走开!”这时,芭芭拉指了一下小狗,然后又指了一下自己,问道:“你是让它还是我走开?”房间里立刻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但过了一会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当然这是因为芭芭拉的脸上先绽放出笑容。
 
对于外界的指指点点,芭芭拉一向看得很淡。有一次,芭芭拉拿着一份新出版的杂志笑着问南希:“看看我,我好歹也曾经是一名时装模特。为什么这份杂志上面说,走进白宫的是一个又老又胖、满脸都是褶儿的老太太呢?”
 
南希说,白宫里的很多工作人员其实都和芭芭拉处得不错,因为她的丈夫在里根总统时期就担任了副总统,在白宫西翼有自己的办公室,所以大家很早以前就能见到这对副总统夫妇在白宫里进出。不过,南希回忆说,同和蔼可亲的芭芭拉相比,当时的布什副总统不太爱说话,很少和白宫里的服务人员说话超过三句,这一点直到他“转正”也没有改变。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