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如何教导子女成为一个聪敏谨慎的消费者

Teaching our kids to be smart consumers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有谓是“人一世,物一世”。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呱呱落地,到寿终正寝的过程中,在知道钱财的价值以后,就会为赚取和积累财产而进学校勤学苦读,为在立足社会以后,能赚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也因此,人从小就从父母长辈和社会中得知有关消费宝贵的金钱和财产,就必然要遵循一套严格规律大道理。
 
那就是花费金钱以后所得到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享用或享受,必须是“物有所值”,或抵得上所花费的金钱的价值。要不然,就是一种浪费。 也因此,人在花费金钱和财产之时,必然会在事先执着估量其所要购买的商品或旅游项目的“实用价值”。
 
因此,很多人在学校里读“经济学”,“会计学”,或商业经营之类的科目,以把自己培养或训练成一个熟悉经济学或银行业之类的财务专业人才。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有关理财的技能,都是与日常生活中“如何花钱”没有直接关联。学校并不教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花费金钱的方法和途径,它与任何教导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如何花钱”的技巧和手段毫无关系。
 
比如像教导常人乃至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 几乎人人都必须面临的,如何在购置住宅和物业时,获得购屋贷款的途径和必备的知识,就不是正规的大专院校的“经济学”课程。因为这些“如何花钱”的课程,根本就不是上述的正规大专院校的“经济学”或“会计学”之类的“教育大纲”所属。
 
但是根据“实用经济学家”的建议,我们的社会应该让我们的子女,从小就能够学会以下四类“消费技能”,或如何使用金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这四种 “如何花钱”的技巧或知识,不管是对在任何一种经济状况下的个人,都会对他们的经济生活处境和状况,产生重大的区别。



第一种技能是“健康的质疑”。任何一个聪敏的消费者都必须面临日常生活中那种无处不在,排山倒海形式的商业广告,和推销商品和物业的吸引人的宣传文告或“忠告”。人们必须对这些广告提出质疑:它们到底是在推销哪一种实用产品或娱乐项目,和为什要推销这些商品?
 
一位主张不受商业广告污染的童年(commercial Free Childhood)节目的主持人格林(Josh Golin)在这方面向人们所提出的忠告是:面对这些广告,首先必须自问:这些企业组织和商业机构刊登这些商业广告的的“潜伏”的或“暗藏”的目的究竟何在?
 
有不少的民众认为让儿童怀疑商业广告的说法无法接受, 感到它会把孩子引导到对所有事物都会抱“质疑和不信”态度的人生途径,怀疑这是否教导孩子对人生抱有不信任和否认的人生观。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商业广告都仅仅是为了赚取金钱利益而设,像非谋利组织的商业广告等。
 
有专家则认为,我们可以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灌输“健康的质疑或怀疑”心态和意识。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既能够教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商业广告的态度, 而又不令他们因为感到沉重的疑惑而无所适从,而陷入“思想瘫痪”的泥谭。
 
换句话说,人们不应该对一个只有6岁大的孩子教导“怀疑一切”,但是当他们进入初高中阶段时期,当他们有能力和智慧接受此类教育时,才采取行动。
 
第二,是对事物的识别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人类天生具备, 它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人们对商品的取舍和选择能力也是如此。在这方面,经济学和商业文化专家,美国的Rutgers 大学教授奥尼尔(Barbara O’Neill),就曾经说过在询价过程中,比如比较借贷利率,迟付的罚款率之间的“利害关系”。



这种教导,能够令学生对一个商业行动,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比较“工具”,它不管是在雇佣一个木匠,购买一辆汽车时,都是一件能够使用的度量“工具”。
 
第三,是事先做好思想准备。预测想象不到的事故和应付对策与建立一个目标同样重要。特别是对购置花大钱的物业和事件所作的事前准备更加重要。统计显示,在经济上对上述事件能够预先做好准备的人,比“临时抱佛脚”的消费者更加成功,两者之间的成败比例是“十与一之比”。
 
第四,也是种重要的是,则是“节省和储存”。统计显示,一个人是否有节约钱财的习惯,是决定其一生经济处境上是否健康的最重大关键之一。
 
一个人是否能够在人生中以合法合理的手段,赚取或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 是人类的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关键。但是,个人是否能够对所赚取的财富或金钱,有效管理和合理经营,不但是令财富不断扩大的必要技术,也是避免和保持这些财富,不被使用在没有“对等价值”的行为中,或不被白白地浪费的必要技巧,同时也是根本的或“避免浪费”的非常重要的理财之道。

看来,如何教导子女使用金钱和处理钱财也是父母们的重要工作之一。人们不能够掉以轻心。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