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面临巨大难民潮 渥太华悄悄提高申请难民标准

来源: 大中报 菲尔

 
大中报综合讯:根据路透社获得的最新数据,加拿大开始拒绝越来越多的非法越境者提出的难民申请,政府有意在阻挡和拒绝数千难民申请人。
 
接纳难民需考虑国家安全

根据加拿大移民和难民委员会(Immigration and Refugee Board of Canada, IRB)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头三个月审结的越境人员难民申请中,最终有40%能被授予难民身份,比2017年全年的53%有所下降。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前9个月,获批率曾达到70%。
 
自川普上台以来,超过27,000名寻求庇护者跨过美加边界,其中一些人告诉路透社,他们是因为川普的政策和反移民言论而离开美国。
 
难民涌入加剧了加拿大难民申请的积压情况,使得援助机构不得不匆忙满足日益增长的难民住房和社会服务需求。

 
移民和难民事务部发言人胡森(Ahmed Husse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政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加拿大人的安全和保障,以及移民体系的一致性”。
 
越境浪潮在2017年1月开始,夏季达到顶峰,当时许多在美国的海地人担心失去在美国的临时合法地位,转而涌入加拿大,希望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成千上万的尼日利亚人踏上了同样的道路。
 
官员表示,他们认为进入加拿大的人中有超过90%不符合难民的标准。
 
加拿大派出移民和难民部长到尼日利亚,要求尼日利亚政府帮助阻止其公民进入加拿大,并要求美国拒绝向可能前往加拿大的人发放签证。
 
移民和难民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尽管只处理了少量越境者的难民申请,但所有寻求难民身份的群体的通过率都下降了。海地人和尼日利亚人的成功率尤其低,总体接受率分别为9%和33.5%。

 
在避难申请中,申请者们最经常提出的一个理由是 “为了逃脱罪犯或帮派的迫害”,但这个理由是最不容易获批的。
 
报道说,难民委员会审核的标准之一,是看申请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定义,这就是:在原籍国因种族、宗教、国籍、政治见解或加入某个社会团体,有充分理由害怕自己受到迫害的人。
 
近日,有一份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的内部备忘录显示,今年夏季CBSA将从大多伦多地区抽调大量边境安检官员,以应对魁省加美边境大量涌入的非法入境难民,安省南部陆空加美边境和皮尔逊机场正常入关的海外游客安检因此会受到影响,通关过程会因此而延长。

 
今年非法入境难民或远超去年

海关与移民局公务员工会(CIU)全国会长弗丁(Jean-Pierre Fortin)认为,CBSA已经预计到未来几周内会有大量非法难民涌入,而此时陆空海关正是最忙季节,每天接待大量海外游客,游客通关时间肯定会有所延长。弗丁还说,CBSA正在大量招学生处理机场海关海外游客通关,这是不切实际的,CBSA应该招有合格资历的海关安检员。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期间,皇家骑警在加美边境共拦截7,600多名非法入境难民,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其中多数是通过魁省非法入境。
 
CBSA副局长克劳提尔(Jacques Cloutier)最近向国会委员会报告,去年7月至今年3月期间,CBSA共抽调800多人到魁省的加美边境执勤。

 
各党呼吁联邦尽快出台应对政策

保守党难民事务评论员瑞培尔(Michelle Rempel)女士说,政府把抽调人员去处理非法入境难民,将正常入境的海外游客晾在一边不管,尤其在夏季旅游旺季这么做,做法太荒唐。瑞培尔呼吁,当务之急是修订加美非法入境难民庇护申请协议,堵住漏洞,才能解决大量难民非法入境问题。
 
目前,加美双方第三方安全国协议(STCA)规定是,通过正式海关申请难民庇护的,两国均拒绝当事人入境,但非法入境难民申请人却没任何规定,也就是非法入境的难民申请人,政府没办法拒绝。
 
对于修法呼吁,自由党的说法是,将非法入境的难民申请人拒之门外,违背加拿大在联合国日内瓦公约中的加拿大义务。
 
新民主党提出的办法是,一味抽调人员做法行不通,政府应聘请更多边境海关人员,追加人力。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