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飓风“佛罗伦萨”带来的教训:居民为何不愿疏散?

Lessons from Hurricane Florence: Why don’t people leave?
来源: 大中报 冯惠蓉

 
《环球邮报》10月7日发表的一篇由减少灾难损毁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tastrophic Loss Reduction) 常务董事Glenn McGillivray撰写的观点文章称,在飓风佛罗伦萨登陆美国后,警察和消防员在卡罗莱纳州解救了1,000多名被困在家中、屋顶上乃至已经被洪水淹没了一部分的汽车内的居民,这是因为尽管政府早就向沿岸居民发出撤离通知,但仍有许多人对此置之不理。
 
这种情况会加重第一响应者的负担,并会导致许多人的生命直接面临风险,在这其中既包括救援人员亦包括被救者。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仅仅只是出现在一些特定国家,而是在许多自然灾害来袭时普遍发生的问题。
 
在自然灾害来袭时,有些人即便有充足的时间撤离,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而导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并非所有人都有足够的体能或财力撤离,即便有些人很想撤离,可能也是无能为力。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肆虐新奥尔良时就突显出这一点,当时在留守和死亡的灾民中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低收入非裔美国人。

 
一项针对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才撤退到休斯顿的新奥尔良居民(其中有93%是非裔美国人)进行的研究发现,有多重因素导致这些居民未有及时撤离,在他们当中有22%的人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自行撤离;有14%的人是因为身体残疾无法撤离,有23%的人是因为要留在新奥尔良照顾身有残疾的亲人而不能离开;有25%的人是因为患有慢性病而无法撤离;有55%的人是因为没有汽车或其他途径进行撤离;有68%的人是因为既没有存款也没有可用的信用卡从而无法撤离;有57%的人在此前一年的家庭总收入不到$20,000美元,有76%的人在收容所栖身时带着年龄不到18岁的孩子。
 
导致一些人未有及时撤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人们往往并不了解或不重视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在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及时撤离时,这些人的回答通常都是“我以前也曾经历过飓风,没什么问题。”“我已经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是好好的啊!”“我很了解当地的情况。”以及“我住的是砖房,不会有问题。”导致一些人不愿撤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则是他们担心自己在离开后家里会被洗劫一空。
 
至于风险程度,卡罗莱纳州的许多居民一直过度关注衡量飓风强度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rating),并且相信飓风等级下降时风险就会消散,他们并不关心伴随飓风而来的风暴潮和暴雨警告。但飓风佛罗伦萨的重点不在飓风等级,而在于其带来的降水。现在有许多人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然而,在让人们按照命令及时疏散撤退时,一大挑战与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息息相关。
 
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决策过程研究中心(Wharton 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Center)的主任迈耶(Robert J. Meyer)最近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有研究表明,相关准备工作不足是由认知偏差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人们低估警告并作出糟糕的决定,即便他们已经拥有所需的信息。
 
研究表明,即便事件结果已经被准确预测,并且人们也相信这些预测,过度乐观的认知偏差仍会导致他们作出糟糕的决定。比如虽然人们已经知道飓风即将来临,但他们仍然相信自己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随波逐流的想法(看到周围的人也没有作应急准备而产生的想法)则会令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此外,只关注眼前的实际成本而不是潜在“假设”成本的短视行为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决策。而惰性思维(不确定该怎么做,所以什么都不做)和简单化思维(面对一份冗长的任务清单只做其中一或两件事情,然后据此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也是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想法,从而限制他们行动的其他心理因素。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确保和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那些因为缺乏资源而无法自行撤离的人,以及那些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而选择留下的人进行完全不同的讨论。
 
其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一些人为什么没有采取准备措施和进行撤离的原因,我们就应该竭力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努力制定有助于人们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
 
我们在发布疏散命令时必须做更周祥的考虑,包括使用更适当的语言和沟通渠道,以确保相关命令能够覆盖所有人,并且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此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居民对负责相关事务的应急管理机构充满信心,并对当地的灾害应对计划充分了解,就会有更多人遵守疏散令。因此,在必要时我们还必须提高相关机构的声誉,并就此进对居民进行更多教育和进行更多沟通。
 
有一些人在飓风来临时丧生,他们本不应该因此失去生命,我们必须就此做更多努力。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