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金庸的去世唤起我偷渡香港、在香港写作的岁月

The death of Louis Cha reminds my life in 1960s when I was a refugee in Hong Kong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常驻香港的武侠小所或古典文学大作家金庸今年10月31日,以94岁高龄在香港与世长辞。笔者从来也没有为任何一位文学家,小说家,或文人学士,长篇大论地写过悼念文章,对金庸则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金庸不但是一位自己所尊重的武侠小说家,他更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古典文学作家。他的声誉虽然无法与像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那样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诸位作者相提并论,但在以“文化沙漠”之称的香港文坛,或写古典文学流行小说的海外文坛,则享有首屈一指的盛名。
 
而且,笔者之所以特别要为这位“武侠泰斗”撰文哀悼,还因为笔者曾经在香港的7年时间里,有过一段与其间接接触的关系。而其中间的“传媒”,或“中介”,则是在香港赫赫有名,同时也是笔者的同乡的武侠小说家倪匡兄。
 
笔者是在1960年十二月底从中国大陆“偷渡香港的难民潮”中的一份子。去香港前,笔者在上海一家大学读最后一年。当时的中国大陆正在实施“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在父母双亡的惨状下,我带着肿胀的肝脏,拼死成为“赴港难民潮”中的一份子。其中的逃亡经过,暂不细谈。现在所提及的,只是逃到香港以后的一段终身都无法忘记的年月。

 
笔者到港以后所认识到的唯一值得一提的人,是享誉港台乃至整个东南亚的武侠小说家倪匡。笔者在香港期间,与倪匡兄从报刊通讯,到当面相见的过程中,最为难忘的印象是,他说的也是一口浓重的“宁波上海话”,他显然是笔者的真真正正的“同乡”。因此相见之下,特别的亲热。
 
与倪匡兄见面时他所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我“现在以何为生?”。这对于一个刚到香港的大陆难民而言,这是最为直接的关切话题。我当时是寄住在一个亲戚家的“逃港无业难民”。匡兄以“不用揪心,告诉我他刚到香港时,什么都干过,也曾经在建筑工地“敲石子”,更曾经在一家报馆为记者和编辑“倒茶送水”。
 
“可是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武侠小说家的呢?”我充满好奇地问。他于是开始简述了这个过程。整个经过听得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他不但是一个天才作家,更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求生者”。他也是一个在他的小说中所描述的“人中俊杰”。
 
谈话中,倪匡提到了堂堂有名的大作家金庸,以及他们之间的紧密关系。匡兄问我有没有兴趣写武侠小说,我直言我在这方面实在是外行,也没有兴趣。可是却对普通的言情小说,有所感悟(我在大学里的专科就是中文系)。

 
匡兄马上介绍我为当时的《环球出版社》写小说。接下来的好几年,我就为那家出版社写了几十本“星期小说”。在香港的“写作生涯”就这样开始,并一直维持到半个世纪以前。
 
当20世纪最大的独裁者毛泽东在大陆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大陆的红卫兵随时有可能冲进香港作乱,我于1970年决然毅然离开香港,全家先后移民到加拿大直到今天为止。
 
从自己20多岁时在香港拜读金庸的大作,直到到今天惊闻他与世长辞,而自己也越来越接近“老耄”高龄。回顾坎坷的岁月,无情的人生,真是感慨万千!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