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回忆20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经历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的纪念碑
大中报综合讯: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20年前的5月8日,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遭北约战机轰炸。该事件虽以美方坚称误炸并作道歉和赔偿而和解,但有关轰炸原因的猜测从未消散,它是许多中国人记忆中未愈合的伤疤。
历史背景
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轰炸已经进行了1个半月。因中俄两国的强烈反对,北约这次轰炸行动并未获得联合国授权。但在对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的最后通牒于当年3月23日到期后,以时任总统克林顿领导的美国政府为首的北约即于次日开始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北约要求处于塞阿两族(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内战中的南联盟同意科索沃继续自治三年,公投决定未来政治走向,并要求塞军与武警全部撤离科索沃,让北约维和部队进驻。而塞尔维亚拒绝了北约驻军等的要求。

北约发起的空袭行动首先针对南联盟战略军事目标,继而瞄准政府部门、发电厂、国家广播公司等等。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象征主权、被视为战争中最安全之地的外国使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会遭到北约重型隐形轰炸机发射的五枚精确制导炸弹轰炸。
1999年5月7日晚上11点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5点45分),5枚导弹先后落到大使馆东南角外交官宿舍、使馆中央、使馆西北角、使馆地下室以及大使所住的官邸。当时住在使馆内的一名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一对年轻的记者夫妇许杏虎和朱颖不幸身亡,另有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中国国内抗议声一片
轰炸事件发生后的次日,成千上万名愤怒的中国示威者就聚集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外抗议。第二天,示威人数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报道称有十万人参加。在使馆区,示威者向美国和英国大使馆投掷石块、地砖,泼油漆、扔鸡蛋。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被困楼内数日,但未造成人员受伤。抗议并非仅限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出现了反美示威抗议活动,官方组织学生上街示威的情况也愈发突出。

不过,事态并没有失控。5月9日,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发表电视讲话,严厉谴责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的行为,同时呼吁抗议民众保持克制。6月10日北约暂停对南联盟轰炸后,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6月中旬就该事件向中国表示道歉并承诺赔偿。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恢复,北约后来对炸馆事件中的死难者以及中方被损坏的馆舍进行了赔偿,中方也对被抗议人群损毁的美国馆舍做出了赔偿。
误炸还是阴谋?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北约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而北约则称,是北约军机炸错了建筑物。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在中国使馆被炸两天后解释说,"我们的飞机攻击了错误的目标,因为轰炸指令依据的是一张过时的地图。"美方称,北约军机本想轰炸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总部,却误炸了几百米开外的中国大使馆。

不过,美方有关误炸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该事件虽然没有引起中美剑拔弩张,但有关炸馆原因的各种猜测和阴谋论却久久不散。一种看法是北约对中国之前反对轰炸南联盟实施报复。还有说法认为中国大使馆可能是南联盟设在此处的雷达信号接收站和无线电监听站。侥幸逃生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也否认了这个说法。
另一种猜测是南联盟曾应中国的要求将击落的美军F-117A隐形战斗机残片交给中国研究,北约轰炸就是要摧毁大使馆中藏着的这些残骸。但炸弹并没能将其摧毁,这些残片后来运到中国,对中国隐形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说法,被很多人认同,但却遭到潘占林的否认。
20年过后中国人没有忘记
根据BBC的报道,在今年4月下旬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的纪念碑前已放了十几束鲜花。中国商人沈红不由自主地要去重新整理这些花束。他常常到被炸使馆旧址来凭吊他死去的朋友们。

沈红并不孤单。每天都有一车车的中国游客来到此地参观使馆旧址。
一对来贝尔格莱德度蜜月的年轻中国夫妇小张和小何,也来此地凭吊。他们与当年许杏虎和朱颖死去时的年龄差不多大。“我们三位同胞在这里死去,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事,所以现在要来看看。”小何说。
一位姓杨的导游带着三十几名中年中国游客,乘巴士在巴尔干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光。他说,使馆旧址是必经一站。“我们的使馆被美国人炸毁了,所有中国人都知道。”
当地人弗拉达描述可怕经历
根据BBC的报道,事发那天将近午夜时分,塞尔维亚工程师弗拉达和20岁的儿子一起外出,突然炸弹从天而降,电网瘫痪,一片漆黑,他想赶紧回家。

为制止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军队在科索沃针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暴行,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自1999年3月底开始空袭南联盟。时间回到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由美军主导的空袭行动仍呈愈演愈烈之势。
几周来,弗拉达一家时常被迫与其他人一起挤在住宅楼的地下室里,听着空袭警报,祈祷他们的住房不会被失控的导弹击中。
先前,弗拉达的邻居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们的住宅楼就在中国大使馆旁边。这是重要的外交机构,肯定能保障附近住家的安全。
但是,正当弗拉达和儿子在黑暗中走近住宅楼的玻璃门时,美军的B-2隐形轰炸机已抵达贝尔格莱德上空,并精准锁定了一个由中央情报局挑选并批准的目标。弗拉达最初只听到“嗖”的一声,根本没有时间躲闪。玻璃门被震碎,他们满身都是碎玻璃。

“第一颗炸弹的冲击波让我们飞了起来,我们随即倒地。然后,炸弹一个接一个,砰砰砰,整座楼的护窗板都被冲击波扯掉,所有窗玻璃都碎了。”
他们十分惊恐,但并未受伤。五颗炸弹都击中了一百米外的大使馆。
中国商人沈红亲历现场
当时在贝尔格莱德、交际广泛的沈红听到了使馆被炸的传言,感到难以置信。他父亲几天前从上海打来电话时还开玩笑说,建议他把新买的奔驰车停在中国使馆,以保障其安全。
“我给一个我认识的警察打电话,他说,对,使馆确实被炸了。他让我马上过去。我才知道这是真的。”

沈红到现场时,只看到一片混乱。使馆大楼还在燃烧,满身都是血和灰尘的工作人员正在从窗户往外爬。米洛舍维奇的党羽也来到现场,将轰炸大使馆事件称作北约暴行的最新案例。就在两周前,米洛舍维奇刚被国际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
“我们不能进去,有很多烟,没有电,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太恐怖了,”沈红说。
沈红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使馆文化参赞,他是将窗帘绑在身上从二楼的窗户逃出来的。“我们没看见他已经受伤,他自己也没注意到。我和他握手时才发现,我的手上都是血。我告诉他:‘你受伤了,你受伤了!’当他看见血就晕了过去……”
第二天,沈红得知,他的两个好朋友,一对新婚的记者夫妇——31岁的许杏虎和27岁的朱颖—被一颗击中使馆客房的炸弹炸死。
这两人都为《光明日报》工作。许杏虎是学外语的,会讲流利的塞尔维亚语。他发表了一系列题为《亲历炮火》的特别报道,记录了空袭期间在贝尔格莱德的生活。
朱颖是该报广告部的美术编辑。她母亲听到朱颖的死讯时,悲伤过度,晕倒送医。朱颖的父亲只好独自一人赴贝尔格莱德处理女儿的遗体。

还有一位记者是48岁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也在事件中罹难。她丈夫曹荣飞眼部重伤,几乎失明。据信在使馆领导一个情报小组的武官也受重伤,被送回国时还处于昏迷状态。事件中共有三人死亡,至少20人受伤。
共有五颗GPS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大使馆,其中一颗穿过了大使官邸的屋顶,但没有爆炸,大使可能因此而幸免于难。
在沈红看来,轰炸使馆是战争行为。第二天,他在贝尔格莱德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他举的牌子上写道:“北约:纳粹美国恐怖组织”。
美国驻北京使馆工作人员的回忆
事发后的次日下午,成千上万的愤怒的中国示威者就开始在美国大使馆外面聚集。阮大为当时还相当镇定,他打电话给他的上级——美国大使馆政治处主任。“我说,吉姆,你知道,这是最难以置信的事情。”

阮大为急忙从住处来到美国大使馆,使馆官员正试图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显然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但是,这肯定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
其后的几个小时里,外界开始了解中国政府和民众将作出怎样的反应。
阮大为的中国朋友们纷纷给他打电话,这些普遍持自由派观点的中国人对轰炸大使馆事件表示愤怒。美国驻华的记者们也接到类似的电话,一些本来立场亲美的中国人感到震惊,感觉遭到了背叛。
中国官方媒体已经推出了一个清楚明白的说法——美国轰炸中国使馆,违反了国际法。“我从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嘴里听到了完全相同的说法,那是几乎每个字都一样的、表达真实愤怒的话语,”阮大为说。
当天下午,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北京街头,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外。示威活动很快就开始向暴力的方向发展。
“他们把地砖翻了出来。北京的人行便道没有铺水泥,铺的是大块的地砖。他们把地砖翻出来砸碎,然后把砖块往墙里扔,”阮大为说。

包括美国大使尚慕杰(James Sasser)在内的十几个使馆工作人员躲在一座楼房里。许多砖块砸破了玻璃窗,落在楼内。使馆的车辆也被损毁。
示威者发出的讯息很明确:炸馆是蓄意行为,因此,就像一条标语所说的,要“血债血偿”。第二天,示威人群进一步扩大,有的报道说有十万人参加。示威者冲入使馆区,向英国和美国大使馆投掷石块、油漆、鸡蛋和混凝土块。
使馆发言人比尔·帕尔默(Bill Palmer)也被困在一座楼里。他当时说:“我们感觉就像人质一样……”
参与示威者的回忆
抗议并非只局限在北京。那个周末,上海等城市也出现了示威人群。在成都市的美国总领事官邸也被人纵火焚烧。

秦伟平当时18岁,是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干部。他说,抗议者们当时并不知道北约已经为他们所说的“误炸”道歉。“政府隐瞒了这条重要信息,他们没告诉我们,所以每个年轻人都感到愤怒。我们只想上街抗议美国。”
他说,校方最初要求学生必须待在宿舍里。但事件发生24小时后,校领导通知他,上级要求组织三万名学生在美领馆附近街道上示威,航海学院需要出500人。
热血沸腾的学生们抽签决定谁去参加示威。当局用巴士将学生送到现场,让他们读已经准备好的声明,声明里都是官媒使用的生硬的套话。“他们给我们很长的句子,可是在街上很难用长句子说话。”他决定喊口号,声讨北约和美国的“邪恶”。

我们当时都是年轻人,就是感到愤怒。我们的情感像波涛一样倾泻出来,” 秦伟平说。他现在定居美国,经常在YouTube网站上发表批评中国政府的脱口秀视频。
阮大为也认为,示威人群的愤怒是真实的。“我觉得,如果你说这都是体制制造出来的,那真是低估了中国人民,”他说,“他们是真正地愤怒。”
刘明福是一位解放军退休大校,以对美国持强硬立场闻名。他认为,一系列事件可以证明美国正在打一场针对中国的“新冷战”,而轰炸大使馆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那完全是故意的,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轰炸,而不是事故。”
后来,美国就此事件赔偿中国2800万美元,而中国也因为美国驻华使领馆在示威中受到破坏,向美国支付近300万美元的赔偿。另外,美国还向伤亡者家属支付了450万美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