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永远是入不敷出

You will never master your finances until you do this
来源: 大中报 侯东南



《环球邮报》专栏作家罗伯•克拉克(Rob Carrick)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有关个人理财的最激烈辩论主题已经不再是有了闲钱是投资好还是提前还贷好。
 
如今,有关个人理财的谈话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那就是你是否能抵抗住拿铁咖啡或牛油果吐司等小件奢侈品的诱惑,然后用从中节省下来的钱积累财富,以实现财政成功。之所以要采用拒绝营销的做法,是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懂,并且理论很实用。如果你每周拿出$20元进行年均收益为5%的投资,那在30年后你将会拥有近$71,000元投资本金和收益。
 
但是,拒绝营销的方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有些人虽然有闲钱,但却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而做不到拒绝诱惑。此外,拒绝营销的的做法也引发了有关需求和欲望的大讨论,而孰重孰轻全凭我们自己的判断。


 
另外,还有人批评称,拒绝营销的方法效果不如另一种既可以让你毫无负罪感地享受拿铁等小件奢侈品,又可以带来投资收益的理财方法。
 
你所要做的就是设立一个自动储蓄/投资计划,然后在每个发薪日扣款。这并不是新发明新创造,早在1989年出版的《富有的理发师》(The Wealthy Barber)一书中,作者大卫•奇尔顿(David Chilton)就建议读者先付钱给自己。
 
当你启动自动储蓄计划,你在付完常规账单和开支费用后,你就可以自由支配剩下来的钱,你可以喝拿铁,也可以吃牛油果吐司,你可以尽情享受,也可以节俭生活,因为你已经有了储蓄,所以想过什么样的日子都由你自己说了算。


 
下面我们来谈谈自动储蓄/投资计划的具体操作。第一步,是设置从你的薪水支票直接自动转存至储蓄或投资账户的金额。如果你打算从年轻时开始,比方说从20多岁或30出头开始启动自动储蓄/投资计划,那自动转存金额为工资总额的10%就已经很好,如果自动转存金额达到净工资的10%就是非常出色了。如果你启动自动储蓄/投资计划的时间比较晚,那就必需增加自动转存的金额,但是,你没有必要在一开始就设置很高的自动转存金额,你可以先设定一个适中的金额,然后再进行调整。

接下来,就是挑选一家银行或投资公司。如果你定的时间表是10年或更长时间,那可以考虑投资多元化投资组合。一个快速、简单而又节省成本的启动投资方法是开设一个机器人顾问账户。
 
如果你只打算进行短期储蓄或投资,那可以直接将你的钱转到最高利率为2%至2.8%的网上银行。这样你所获的收益至少可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投资公司喜欢预先授权的供款计划,因此,你将每个发薪日设为自动转存日不会有问题。他们可能只会需要空白支票上的编码中所包含的银行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你的网上银行网站获得)。


 
想要在每个发薪日将资金转入高利率储蓄账户,你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台式电脑登陆你的账户,然后转到资金转账页面。你所要做的就是设置从你的支票账户到你的储蓄账户的定期转存。如果你是每两周领一次工资,那就可以设置在这些发薪日进行转存。
 
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是,其未有通过超级简单的设置页面和酷炫的图表向客户宣传自动储蓄计划,以帮助客户设定目标和了解他们的储蓄会带来多少收益。加拿大在过去曾经推出旨在促进居民进行储蓄的加拿大储蓄债券(Canada Savings Bond)计划,但是,该计划现在已经废除,而新计划毫无踪影。
 
在今年第一季度,加拿大的家庭储蓄率只有1.1%,这个令人遗憾的数字表明使用拒绝营销策略促进储蓄和投资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沉迷于消费,选择拒绝消费小件奢侈品以省钱进行储蓄或投资,会让你变成朋友眼中的怪人。
 
因此,想要进行储蓄,你必须强迫自己设立自动储蓄/投资计划。你可以先尝试设立一个自动储蓄/投资计划,然后使用几个月。如果其有效,那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喝一杯拿铁咖啡了。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