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不要被加拿大漂亮的就业报告误导,做好加元和利率下跌的准备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国家邮报日前发表了一篇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的专栏说,联邦统计局上周五公布,今年8月份加拿大净增了81,100份职位。不过由于更多人开始找工作,全国失业率稳定在5.7%没有变化。从各省来看,工作职位增加最多的是安省和魁北克,其中安省增加58,000个新职位,魁省增加20,000个。曼省,萨省和新不伦瑞克省也有增加。

罗森伯格是Gluskin Sheff + Associates Inc.的首席经济学家兼投资策略师。Gluskin Sheff + Associates Inc.是加拿大的一家财富管理公司。

罗森伯格称,就业数字让人觉得加拿大经济开始好转。但这是虚的。他说,看到这条新闻后,他不禁大笑。多伦多卑街的经济学家也感叹这个吸引眼球的就业数据。新增80,000个工作职位意味着什么?这相当于美国就业人数增加80万一样,不可信。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曾出现过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所有新增职位来自魁省的和安省的兼职职位,而其他各省没有任何变化。即使如此,这个漂亮的就业统计报告一出,大家就相信加拿大经济很好,随即加元增值。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对加拿大经济这么自信, 凭什么这么自信?

加拿大第二季度国内需求下降0.7%。这是过去四个季度的第三次下降。顺便说一句,加拿大的实际销售额在第二季度将萎缩2%还多,而已经萧条的能源行业没有任何起色。多伦多猛龙队夺得NBA总冠军让加拿大在艺术和娱乐行业的经济增长了0.5%,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增长了0.4%。另外,大麻行业的增长为74%。这些都显示加拿大的生产力增长很慢。

卑街的经济学家们总是鼓吹经济如何好,我敢说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加拿大的商业机械和设备支出在第二季度以32%的速度下降(在过去四个季度中有三次收缩 ),这是我们在2001年和2008年经济衰退中看到的下降速度。

非住房基建在第二季度下降了1.8%,并在过去六个季度中连续出现萎缩。周期敏感的耐用品消费支今年下降了1.3%,过去六个季度中五次下滑。

那么,说经济增长的人都是谁? 首当其冲的当属联邦自由党政府的财政部长莫尔诺(Bill Morneau)。他不应该跟着美国总统川普瞎起哄,动不动就在推特上发东西。他最好把已经打开的香槟放回去。



加拿大6月份工业产出月环比下降了0.7%,这与耐用品制造业的下滑相匹配。这还不包括截至6月的前三个月中,制造业总体的活力下降了2.9%。

千万不要在就业数字面前高兴得太早.看到以上这些工业数据,你不头疼才怪呢!

另外,我还没有提到加拿大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是1.5%(截至6月底)? 撇开政府的增长,商业方面只有1.3%的增长。但这些增长如何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大量移民所带来的人口增长。移民增长了1.5%。不管你怎么打算盘,加拿大的实际人均GDP只是持平甚至是下降。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加拿大统计局的就业报告看上去不错,但这主要是与劳动力调查数据有关。从三个月的情况来看,零售/批发贸易行业的就业率下降2.9%,这证明了加拿大消费者的购买指数不乐观。



全球经济放缓和国际贸易量的减少正在给依赖世界经济的加国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例如运输/仓储行业,三个月到八月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3.2%。

由于加拿大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产品生产行业的就业岗位已经以2.9%的速度下滑。此外,我没有听到有任何经济学家,战略家或权威人士谈论过去三个月加拿大工厂的开工时间下降7.2%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加拿大就业市场在上周五的报告中显得光彩照人,但就业市场的好消息持续不了太久。不久之后,你将看到加拿大央行被迫跟随美联储和其他31家央行采取降息措施。

一旦投资者深入了解一个正在失去周期性动力的加拿大经济,加元升值就不可能。事实是,加拿大经济如果以个人头来计算的话,它根本就没有增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