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面对确诊病患人数的日益攀升 加拿大医生们已经不堪重负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讯):根据CTV新闻的报道,随着加拿大全国COVID-19病例的不断激增,一些医生警告道,急诊医生和其他前线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崩溃(burnout)。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的健康委员会主席、安省伦敦市的儿科急诊医生Dr. Rodrick Lim告诉CTV News记者,医生们一直在为患者尽最大的努力,但是最近的新增病例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变得异常沉重。
 
Lim表示,在第一波疫情中,广大群众声援前线医护人员的集会,给了医生们前进的动力,但是现在,这份团结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他解释说:“当我们看到有人抗议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并且我们知道医院已经满员时,这绝对会导致医生们感到担忧和权利被剥夺,并使得大家更加难以坚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倦怠是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目前尚未得到成功解决。但是,倦怠不属于一种医疗状态。


 
倦怠的特征通常是感觉到精力耗尽(depletion)或精疲力竭(exhaustion),以及产生消极主义(negativism)或犬儒主义(cynicism),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在疫情刚开始的前10周对急诊医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第一波疫情中,倦怠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一些医护人员担心第二波疫情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Lim说:“我们之前就知道第二波疫情会来,但是现在真的来了,最坏的时刻已经来了,大家很难继续拿出工作韧性,和接下来几周所需要的能量。”
 
Lim解释说,COVID-19病例的增加使得前线医护人员担心是否能够维持个人防护装备的供应,以及有足够的能力接纳病人与疾病做斗争,且不会让医院其他地方不堪重负。
 
加拿大急诊医学(Canad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在今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甚至是在疫情发生之前,加拿大就已经有86%的急诊医生报告他们经历了倦怠,而且有近6%曾经在2019年考虑过自杀。
 
Lim承认,尽管长期以来,倦怠一直是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但第二波疫情加剧了这种情况。“我们在家庭中面临的压力和其他人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
 
“不管怎么样,我们会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遭受可怕的结果。”
 
Lim说,当加拿大人对公共卫生措施变得麻木时,急诊医生的工作压力却在增加。而且。医生们和公众一样,也对疫情感到厌倦。
 
“在疫情刚刚开始,许多人集结在一起支持前线医护人员,向他们表示感激,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但是现在,我认为所有人都累了。”
 
目前,政府和省级卫生机构,都在考虑为医院分配资源,在出现问题时提供帮助,让那些倦怠的医生从中获益。医院也已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医生,比如温哥华全科医院的急诊室设有一个“摇晃室”(wobble room),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全的空间,让他们放松、发泄,与别人联络感情。
 
安省汉密尔顿的急诊医生、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副教授Dr. Theresa Chan表示,公众继续遵守公共卫生措施可以帮助急诊医生克服倦怠感。
 
当人们不遵守疫情限制时,医生们就会感觉公众没有听从警告,是在故意让医生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Chan说:“关于前线医护人员成为英雄的故事有很多,但我认为我们只是想被承认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人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穿着防护装备8个小时后,他们会精疲力尽。如果不脱掉这些防护装备,他们连一口水都喝不到。”
 
Chan表示,虽然候选疫苗带来了希望,但加拿大人仍然需要在帮助降低COVID-19风险这件事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成功地遏制住了第一波疫情,所以人们就认为我们可以扛住第二波,但事实并非如此。”
 
“前线医护人员不需要看到在第一波疫情时,大家表现出的支持与爱心,他们只希望大家能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