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黑暗王国中的杀戮 (46)

—— 有关文革中几场大屠杀的史料辑录
来源: 潘文鸣
 
 
 
 
 
 


回过头去看看10个沙甸回民代表在北京的合照,那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在毛泽东像前照的。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自认为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信赖并寄希望中央政府帮助解决问题。为什么当时政府要如此宣传,原因很简单,死了这么多人,必须最大限度使军事镇压合理化正义化。只要被戴上叛国分裂祖国的帽子,就罪该万死,没有任何人会同情。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关于军队这方的死亡人数,维基百科说,军方死亡人数为130多人,这正好是一个连的兵力人数。猛烈炮火攻击后,沙甸回民武装基本没有抵抗,军队自此以后应该没有更多伤亡,所以军队战死的人员,应该是凌晨潜入村子,被回民武装歼灭的那支打穿插分割的小分队。这么看来,我当时听到小分队是一个连的可能性很大。
 
安抚平反和后续影响。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沙甸事件被平反。关于沙甸事件的责任,中央下发平反文件中归咎于四人帮,其实邓小平也牵涉其中负有责任。他当时是总参谋长,沙甸军事镇压的命令一定是他下达。他当时大力提倡“整顿”, “打土围子”,这种镇压符合他的主张。父亲说过多次,“邓小平怎么不知道?他当然知道,他还讲了‘不打不足以平民愤’的话,我都记在笔记本上里。” 

 
沙甸事件平反后,政府给与很多特殊优惠政策和巨大的资金扶持,帮助重建家园,沙甸经济发展很快,在当地成为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子。每届省政协副主席中,必定有一个来自沙甸。因为那是一个曾公然武装对抗政府和解放军,并为此付出上千人生命的村子,沙甸这个名字在云南有点让人生畏。
(来源:2014.3.8.万维读者网博客,2014年8月9日《明报》。)
 
辑录者按:以下几节文字,来源《沙甸回族史料》,作者不详。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四、“沙甸事件”的惨烈
 
1975年7月29日凌晨3点,在对沙甸里三层外三层军事包围部署完毕后,一支侦察部队开始行动。他们在熟悉沙甸地形和道路的人的引导下,先捂住村边站岗的沙甸民兵,把手脚捆起来丢到粪池中溺殁;然后,悄悄进入大清真寺后院——沙甸民兵团的办公地点,欲捉沙甸民兵的头头。
 
不料头头们当夜不在那里,一个住寺人员发现有武装军人深夜进入清真寺,急忙登上叫拜楼三楼,敲钟报警。“叭叭叭”一排枪声,敲钟人应声倒下,沙甸大清真寺被武装人员占领。熟睡的村民被枪声惊醒,整个村子一片漆黑(电被断了),村民们在漆黑中惊恐不已。
 
凌晨四点多,沙甸回民凭借地形熟悉,利用自制的武器,向占领大清真寺的武装人员反攻。经过激烈的交火,沙甸回民夺回了大清真寺,并从对方手中夺得了一些现代化武器,也付出了上百人殉教的巨大代价。这时,西营已被部队占领,后山、马家井、林家巷、金鸡寨、川方寨的部分生产队场院和民房,也被部队控制。



于是,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沙甸回民展开街战、巷战,以住房为据点的攻守战在残酷地进行着。在火箭筒的爆炸声、火光里,在枪炮的呼啸声中,回民一片片倒下,沙甸人没有屈服。到天亮时,又收复了部分民房据点,收回几间自己的房屋,又付出几百条宝贵生命的代价。
 
 更为凄惨者,是那些躲避战乱的回回们—— 有的被打死在堂屋(回话会客室)中,有的被击毙于门旁,甚至有的被枪杀于床上;有的指望逃生,愿意当俘虏被押出村去,却在押送途中,被枪击于路旁的光天化日之下……
 
群情震怒,凭借用无数生命换来的那几支步枪、机枪、手榴弹,以及那些自制的土武器,奋起抵抗。有多少本不想抵抗的人,最后也含酸忍泪拿起那点土炸药,去寻找同归于尽的对象。然而,真正找到同归于尽对象的并不多,自己反而丧生的却不少。
 
炮火越来越猛烈。中午,三所清真寺开始被炮击,哪里的房屋坚固,哪里被炮击,哪里出现炊烟,哪里被炮击,哪里有水井,哪里就被火力封锁……这是沙甸穆斯林的灭顶之灾。在这血与愤的熬煎中,回民们以民族的气节,相互安慰着、鼓励着、遗嘱着……此时,望生哪有生之路,望存哪有存之地?
(待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