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姜堰》节选 (198)
—— 缪荣株:中学时代
来源: 缪荣株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写一部政治名人,尤其是写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先生和其家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感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缪荣株的作品《胡锦涛和姜堰》,将与世人分享胡锦涛先生和胡氏家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中报将陆续刊登此书的一些章节。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胡锦涛一直是班里的干部,高一时是学习委员,高三当上了班长,但是我们发现在所有的照片里,胡锦涛都是站在最边上,看来他从小就是一个谦虚不爱出风头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很爱整洁的人,头发总是梳的很整齐。
1956年至1959年,省泰中号召学生们向科学进军!毕业班老师在学生们笔记本留言上,大多勉励学生:树雄心,立大志,攀登科学的世界高峰!有的语文老师还在留言记念册上画了一座高山,山顶上画一面用红笔画的红旗,让学生在心中有了向科学犮展的形象概念,这个概念和当时宣传的阶级斗争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也许,胡錦涛当时应该也受到科学发展的启蒙教育,这对后来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无联系吧?
泰州自古传说为凤凰城。宋代晁说之在其《海陵书事》一诗后注中说:“(海陵)有凤凰池,亦称汉遗迹”。 凤凰池指泰州贡院泮池。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泰州州官陆佃在城东南贡院前泮池中,兴建台榭。传说有人看见凤凰飞来栖息,此处台榭就被叫做“凤凰台”,泮池改称“凤凰池”。后来,陆佃扩建泮池,在池南建了一座七层宝塔。从此“凤池塔影”成为泰州一景。
还有一说,城东门外有座迎春桥,桥北面有一个三面环水的高台地,名叫“墩”,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因有一对凤凰飞落此地而得名。“凤凰不落无宝地”,因此,民间传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俗称东凤凰墩。而西凤凰墩就座落在西门桥下头的城河之畔,也是一块高高隆起的台地,有三十亩左右,其地理位置正与东凤凰墩遥遥相对,人们说它们是凤凰的两只振翼欲飞的翅膀。明.正统三年(1438)在南门外的济川河上建的南北两边各38级台阶的济川桥(即高桥,好似凤凰之首,俗名凤头桥)。凤尾在海陵北路北端,跨新通扬运河的大桥赵公桥北边的“塔儿头”,昔时有塔(久圯)其顶与高桥相平。此桥初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为三孔石孔桥,是泰州当时的最长的一座砖石桥,和南门外的济川桥遥遥相对,故又名“凤尾桥”。由高桥(凤头桥)往北至东、西打渔湾,是一条狭长的街道,人们说是凤凰的颈。与之相连接的四四方方的泰州古城构成了凤凰的身躯。凤胆乃西山寺旧藏之七层木塔。“西门木雕殿中藏”,说的是西山寺里的九层不露天的宝塔。这座宝塔是明代弘治四年造的,在寺内前殿中,高和殿顶接近,全用木料造,每层八面塔门中都有佛像。精雕细刻,是艺术珍品,过去在大江南北很有名气。这座宝塔就是凤凰胆,可惜也在十年动乱中被摧毁了。
泰州文史学者周志陶《乡土杂咏》凤凰城诗曰:
泰州又号凤凰城,
头在南门尾北门,
胆乃西山木寺塔,
东西双翼两高墩。
胡锦涛是泰州飞出的一只金凤凰,飞向远方,飞向天际……
胡锦涛后来一步步升迁,对母校的教导之恩仍念念不忘。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沈进林先生眼中,学生无好生差生之分,都是国家有用的人才。在为同学写鉴定时,先生明确指示,同学们年青,难免说错话,做错事,这是可以指出的,但不要写进鉴定,否则会影响一生的。如果错误较为严重,老师就喊来谈话,告诉他,不能再犯错了。在那个年代,在当时“重家庭出身、重社会关系、重政治表现”的政治环境中,老师敢于这么说,坚持这么做,非常了不起,确实使同学受益匪浅。也正因为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带出了一个好的班集体。
胡锦涛在调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时还跟沈进林老师通过信。信中说:“如果自己的工作还有一点成绩的话,可以说得益于母校对我的培养。泰州中学严格治校、执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1992年,省泰中90周年校庆时,胡锦涛是在校庆后写给老校长于一平的的亲笔信,100周年是他发给学校的签名信。1992年春节前夕,胡锦涛的高中班主任沈进林收到了学生胡锦涛的来信,他当时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待续)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