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国地产:住房支付能力危机已使多伦多,蒙特利尔人口大幅下降

来源: 南茜编译
 
加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住房可承受危机已引起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大量人口外流。
The latest StatsCan data reveals that home affordability crisis has sparked an acute urban exodus from Toronto and Montreal.
因为外来移民减少,且很多居民逃离城市,前往房市更便宜的地区,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人口在疫情期间下降。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字,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多伦多的人口减少了约16,600人,蒙特利尔减少了约46,700人。就包括人口普查大都市区 (CMA)的周边城市而言, 多伦多人口勉强呈增势,但涨幅也为20年多年来最慢,蒙特利尔地区人口仍为下降。
 
总体而言,居住在加拿大大都会地区的人口仅增长了0.5%,且首次低于农村居民的人口扩张速度。
 
这些数字似乎证实了种种猜测,即在大流行期间,相当多的加拿大人选择逃离大城市,抑或是为了躲避疫情的干扰,抑或是许多大城市的居民无力承受高企的住房价格。
 
此外,远程工作机会扩大了购房地区选择范围,从而打破了以往的居住地区界限。但这种变化也给曾经与竞标战和六位数价格上涨不沾边的偏远社区造成很大影响。
 
加拿大统计局周四表示:“这个信息首次让我们了解整个COVID-19大流行的省级水平人口变化,它显示了从大城市中心迁移的加速趋势,使得城市的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民人口。”

 
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城市人口外流现象很严重。
 
在最近一年中,多伦多地区的省内净流出人数约为 64,100 人,这意味着离开多伦多前往安省其他地区的人口比迁入该市的人口多64,100人。与此同时,蒙特利尔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口接近40,000人。
 
在过去的20年里,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地区每年都出这种前往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口外迁现象。(实际上,这些年该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移民推动的。)然而,最近外迁的速度上升到创纪录的水平。儿童和30多岁的人离开的人数有所增加,这表明年轻家庭因房价不堪重负而被挤出这些地区。
 
在最低抵押贷款利率的帮助下,房地产市场在疫情间如日中天,许多地区房屋销售量和价格飙升至创纪录的最高。在多伦多地区,12月份的平均售价约为120万加元,比两年前上涨了38%。蒙特利尔地区的基准房价比去年上涨了21%。

 
同时,一些地区的人口涨势可观。卑诗省基洛纳市(Kelowna)的人口在最近一年中增长了2.6%(或近6,000 人),是加拿大35个普查都市中增长最快的。奥沙瓦(Oshawa)涨幅为2.3%,哈利法克斯为2%。
 
在较小的城镇中,距离多伦多以北约两小时车程的科林伍德和瓦萨加海滩(Collingwood and Wasaga Beach,)的人口增长尤为明显。还有比什省的属于大维多利亚的兰福德市(Langford),;以及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市车程范围内的几个地方。
 
另一方面,从前的房屋可支付地区的房价正在迅速上涨。距多伦多东北约三个小时车程的安大略省班克罗夫特的基准房价仅在去年就上涨了47%(或约 $150,000 元)。在蒙克顿地区(Moncton),典型房价在此期间上涨了37%。
 
在过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随着多伦多房价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汉密尔顿(Hamilton)在2010年代吸引了安省大量人口,呈现人口净增长。现在,该市独立屋的平均价格接近100万元,比去年上涨了 28%。

 
长期在该地区工作的房地产经纪人德鲁·伍尔科特 (Drew Woolcott) 说:“汉密尔顿的买家目前已将触角伸向布兰特福德(Brantford)、巴黎小镇(Paris)或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以及美国边境。汉密尔顿东部的买家,尤其是多伦多的买家,已经高价位把当地居民挤走。
 
伍尔科特先生补充道:“多伦多的买家曾远不看好的农村地区或小城镇,现在都受到了影响”。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