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原乡:欧洲城市交通掠影

来源: 大中报特约 原乡

近几年的休假几乎年年在欧洲,对那里的城市交通自然有点印象。前阵子多伦多市长庄德利,特意往伦敦考察公交,走马看花也好临时抱佛脚也罢,除了在媒体秀几张照片,纳税人却无缘分享他的心得,天晓得是吝啬还是羞涩。其实,西欧几个大国如英、法、德、意等大都市的公交,各有特点不同,但效率都还不错。

不设防的地铁站

不清楚庄德利为何要下功夫重点考察伦敦。笔者的印象里,最棒的城市公交要数德国的柏林了。

柏林机场的大厅每隔几十步有信息处。也有配戴讯息标志的制服人员流动服务,如你不想打出租,当问清你往市内何处就会告诉你何站台坐几路巴士、在哪转车,给一份当场做了标示的地图,并即刻售票于你。巴士上的司机也会作类似的服务。可是到了地铁站,初来德国不讲德语的人不免感到新奇或困惑:柏林的地铁站(还有慕尼黑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等)是不设出入检票口的!无设防车站,既无人工售票也无监察员及设置,但有自动售票机的服务,全凭乘客自觉,德语民族的素质可见一斑。与人感觉,除了地铁司机几无其他人员。其好处很是明显:增进流量、提高效率、雇员少自然节省开支。即便有个别逃票,与像多伦多那样每站雇佣多名售票和出入检票人员的大费用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德语民族的大气实在和管理艺术,真叫人刮目相看。多伦多市府每年对TTC的巨额拨款及TTC 的预算,很大比例的一块花在了巨量的员工工资,还要对付工会的工资福利上涨要求以及罢工威胁,车票不年年涨价才怪了。

其实德国的气候地理与民情和加拿大有不少相似,当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如今随着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会引起一些变化。至于城市地铁与城际列车甚至国际列车的衔接转换,方便顺溜得几乎互相间无差别,除了抬头所有列车都差不多,当然城际及国际列车有车上检票亦可车上买票。比较交通衔接转换枢纽的设置,多伦多可差得太远了。

城市交通里的民风民情

庄德利欲借鉴伦敦,除了收费赚钱不知还有什么。伦敦的地铁或巴士基本是每站一英镑,当然用“蓝母蛎”等充值卡以及定时来回票会有些许折扣。可是伦敦的地铁站有如从前内地东北的铁路小站陈旧昏暗,线站衔接如钻地道。地铁车厢的宽度要比多伦多的狭窄约1/4,且无空调(至少笔者从无幸遇空调车),那种憋气多伦多人哪受得了。可是Check In/Check Out (出入检票)机却高大威猛(实为老旧木讷),像多伦多一样高鼻梁上鹰眼犀利的景象也有,售票机与人工售票窗前排长队,硬件陈旧但人潮流转却还不慢。

安格鲁萨克森人生意经天生较浓,也免不了会有点死板,法兰西人除了讲究品味还追求舒适方便,看看上海原英租界密集繁忙的商业区,与法租界舒适写意的住宅及娱乐区之区别,对巴黎地铁网络的密集和广大也就无甚惊讶了。在巴黎的出行几乎无需巴士,地铁即可搞掂,票价1.3欧(如仅买单张1.7欧),市中心去戴高乐机场也就一张票,有的换线需加票。热情的法兰西人看到游客或他人的磨蹭和困惑,往往会返身扒开闸杆或掏出皮夹再次扫描招呼你快进,没人在意这些。地铁站偶见清洁员工却从不见监察人员,更别说TTC式的警察了。有些线路车厢的广播,会以法、德、英、西、日甚至汉语报站及提醒注意事项,车厢的宽敞舒适亦当在伦敦之上。

笔者在意大利罗马期间,恰逢地铁工人在闹罢工,故无缘见识,但巴士线路众多也蛮方便。罗马的巴士上不售票,票在站台的售票机上解决。拉丁人较随意圆通,主要顾行车效率,对区区小钱的零售票很马虎,所以鼓励游客买类似月票的期票。其实罗马的主要景点,一天之内仅靠步行都能达至,颇具观光的真正趣味。基本上意大利人对游客的英语问讯,领会准确但坚持以简单的意语作答,热情之中透着某种自信。

脚踏车与环保

大多数欧洲的都市历史悠久,城市街道不像多伦多似的正南正北那样规范,有时去一个地方花在倒车的时间还多过行走,所以当地很鼓励使用脚踏车,这在法国德国及奥地利尤为明显。德国柏林及慕尼黑等地,在人行道上辟自行车专道,这也大概是德国在市区内都无汽车限速标志的原因之一。维也纳的自行车道在Sidewalk上占很宽的区域,有的地方甚至仅容单人行走。而巴黎的大街一般除了两侧的人行道,路中间还有很宽的绿树成荫的街心花园似的通道,自行车就在中间行与两旁汽车行驶无关,这种街道大概才真正配叫林荫大道Avenue。不过国际名牌旗舰店林立的香舍丽榭大街有所不同。此外过马路,有为自行车专设的道和信号灯。环保与效率和方便从来就不应成为矛盾。多伦多在这方面该做的事情,真还不少。

见到柏林和慕尼黑以及法国马赛等,地面轨道交通的建设既新且颇具规模,想起多伦多几年来的争论显得幼稚可笑。多伦多公共交通的改善,窃以为决策人观念和思路的改变乃关键,以效率为主自然会少花钱或更省钱,然一开始就钻进小商贩般的钱眼里,则很可能花钱买冤枉。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