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快速获得永久身份是弥补疫情移民缺乏的好方法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讯):根据多伦多星报的报道,特鲁多政府在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新冠疫情关闭边界并几乎所有国际旅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加拿大对新移民的庞大目标。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政府将目标对准国内已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新移民,在应对移民挑战方面采取的创新方法值得称赞,这将是疫情过后复苏和长期繁荣的关键部分。
 
联邦移民部长门迪奇诺(Marco Mendicino)最近向星报阐述了吸收移民的新方法。他指出,移民对国家至关重要,在出生率下降、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它创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增长,创造了繁荣。”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但是当国门关上时该怎么办?去年政府的目标是接纳341,000名新的永久居民,但疫情限制意味着离这个目标差距巨大,只有184,000人。事实上,加拿大去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个多世纪中最慢的。
 
今年,政府为新移民设定了更高的目标401,000人。事实上,政府计划在未来3年内接纳123万新移民,接近卡尔加利这样大城市的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随着我们继续与疫情抗争,很明显按照常规步骤是无法达到。因此,政府推出了一项计划,为已经居住国内的9万人打开了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大门,包括4万名国际学生和数万名医疗护理和其他重要领域的工人。

计划于5月初启动,名额需求数量高涨。他说,国际毕业生的上限人数在24小时内就已爆满。
 
该计划远非完美。批评者说,鉴于加拿大有数十万人没有永久居民身份,9万的数字远远不够。也有人认为接受标准过于严格。
 
即便如此,原理是坚固的。为那些来加拿大接受教育、以及已经在本国必要领域工作的人提供一条更容易获得永久居留,并最终取得公民身份的途径,这显然很有意义。疫情凸显了他们的重要性:例如,四分一的医疗护理人员是新移民。
 
当然,给他们正式的身份实际上并没有给加拿大带来更多的人;理论上讲,他们已经在这里了。但放宽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途径使他们更有可能留下来。这鼓励他们在此扎根、组建家庭、创办企业——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永远成为加拿大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大门不仅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打开,在现有的强调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移民计划下,这些人可能已取得先机。新计划鼓励许多资格较浅的人,而这些人在疫情期间已在真正必不可少的领域工作,例如长期护理机构。与此同时,新移民被鼓励在通常的大都市以外定居——温哥华、多伦多和满地可等大都市地区已经有大型移民社区,就业机会很多。
 
门迪奇诺列举了一项试点计划的成功,该计划鼓励雇主帮助新移民在人口稀少的大西洋省份定居。政府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约有7,200名技术工人在那里落户,一年后,90%的技术工人仍留在这些地区,这证明他们不是把它当作跳板。
 
政府应将试点项目永久化,并扩展到其他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滞的地区。移民很棒,但我们不希望他们都挤进少数大城市,而忽略其他地区。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对疫情危机,但也存在长期的移民挑战。在非疫情时期,加拿大有幸在数百万想来这个国家的人当中进行挑选,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世界各地的出生率正在急剧下降。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都担心失去自己的国民,并正在采取更多措施留住他们。20世纪的长期人口繁荣将很快在许多地区变成人口萧条。
 
这意味着对合格移民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拿大不一定能够依赖大量热切的申请人来弥补低生育率,并保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不断增长。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特鲁多政府在应对疫情对移民的短期影响方面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灵活性。它和未来的政府将需要更加努力应对在缓慢增长或停滞的世界中确保繁荣的挑战。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