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厌倦了经济问题,大量加拿大年轻选民逐步投靠了保守党

Tired of economic problems, many young Canadian voters are turning to the Conservative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日前刊登了John Ibbitson的专栏。评论说,罗斯(Ginny Roth)是一名公关顾问,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保守党人,她估计议会的 117 名保守党议员中,有超过75名议员与保守党党领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同龄(44岁),甚至更年轻。

许多年轻选民,尤其是年轻男性选民,思维慢慢右倾。在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他们现在更倾向于支持保守党。这让一些中老年的选民感到困惑,他们误以为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人更左倾(progressive)。

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很简单。正如罗斯2月下旬在多伦多举办的保守党年轻政治家座谈会时所说的那样:"政治大多是由房主主导的"。

也就是说,媒体界、学术界、公共服务部门、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政治言论主要由中老年的富裕城市居民所控制,他们拥有自己的住房,从不断上涨的房价中获利,而且因为已经还清了房贷,所以不会受到高利率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这些年长的富裕人士根本无法理解许多年轻人因买不起房而产生的自怨自艾。又或者,一对年轻夫妇本来已经攒足首付,但现在却要面对不断飙升的房贷月供,甚至还要面对通货膨胀侵蚀他们收入的情况。

已移除图像。

正如Simcoe North省议员钱伯斯(Adam Chambers)在座谈会中所解释的那样:"一群年轻人前两年来一直被告知,他们必须为了一种不会影响他们健康的疫情而暂停自己的生活,但为了社区的利益,他们必须这么做。"

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自己关在家里,遵守防疫规定,并按时接种疫苗。

钱伯斯说:"当他们重新出来工作,发现住房完全买不起,经济完全不同,顺便说一句,加拿大国债刚翻了一番,而他们需要为此买单。因此,他们当然会感到沮丧。"

他补充说:"年轻人想寻找一些不同的东西,这并不奇怪。"

对负担不起住房、高利率、高通胀和实际工资下降的失望,促使加拿大年轻人大规模转向保守党。

据民调公司Ipsos民意调查显示,在2021年大选当天,34岁及以下的选民中有38%支持自由党,只有24%支持保守党。相比之下,两党在 35-54 岁选民中的支持率持平,均为 32%。(中老年选民一如既往地偏爱保守党。)

将这些数字与2月底公布的Abacus民意调查进行比较。在29岁及以下的选民中,保守党以36%的支持率领先于自由党的21%的支持率。在30至44岁的选民中,两者的差距为41%对21%。(2月15日至21日对2,125名加拿大成年人进行的在线调查,误差率为+-2.1%。)

已移除图像。

可以肯定地说,自上次大选以来,年轻选民对自由党的支持率下降了一半以上。

自由党的战略家们表示,他们必须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政策。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指责波利耶夫煽动恐惧和愤怒。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在疫情蔓延之前,年轻选民就面临着经济承受能力的变化。封锁在家的影响使他们的处境更加糟糕。他们将这些归咎于自由党和特鲁多。

波利耶夫对气候变化的漠不关心、对社会保守派的曲意逢迎、对阴谋论的暗送秋波,令左倾人士坐立不安。

但早在自由党和加拿大央行承认通胀危险之前,波利耶夫就盯上了通胀问题。他威胁要迫使市镇当局允许更多的住房建设,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他当时发誓要 "削减税收;建造房屋;修复预算;制止犯罪"。是的,很简单。但正如俗语所说,简单并不容易(Simple isn’t easy)。

保守党已经吸纳更多年轻、经济无保障的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这让许多年龄较大、经济有保障的中产阶级选民感到困惑。这当然也让自由党感到困惑。

已移除图像。

已移除图像。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